初冬时节,走进光山县罗陈乡,新平整的地块上,农户们趁着墒情,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播种水果萝卜,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
谁能想到,这些地块两个月前还是杂草丛生的“撂荒地”,现在已经变身群众播种希望的“增收田”。
光山县把保障粮食安全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推动撂荒地整治,采取“农户自耕、合作社流转、集体代管”等方式,探索推行“合作社+土地流转+农户”等模式,鼓励农业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农户复垦复耕、统筹利用,“唤醒”耕地资源,让撂荒地重新成为“致富田”。
漫山遍野的坡地生机盎然,撒播的小麦、油菜种子已经出苗。 在河北经商的邹铭,目睹家乡土地撂荒很是心痛,经过广泛走访,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他接盘流转了4个村的土地2200多亩,旱地种植花生、水果萝卜、油菜、小麦,田里种植水稻,当年复耕后的撂荒地初见成效,更进一步增强了他投身农业的信心。“农业发展前景很好,今年我们刚刚收获了300多亩花生,现在抢抓农时种植新品种,推动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邹铭说。
该县罗陈乡地处丘陵岗地,田块多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各处,再加上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部分土地成了撂荒地。自今年春季小田并大田工作开展以来,该乡积极宣传政策利好,帮助农户算清经济账,主动协调农户与合作社、公司的沟通合作,及时解决地块测量、分配、租金收益、合同规范等问题,积极促成撂荒地的翻耕复种,加快全乡土地流转进度,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目前,该乡共新流转土地5682亩。
“开展土地集约化经营,不仅盘活了撂荒土地,还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让土地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带动了群众增收致富。”罗陈乡党委书记翁峰介绍说,据统计,罗陈乡培育种植大户50多户通过“小田并大田、多田变一田、荒地变良田”等举措,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用地瓶颈和机制障碍,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今秋已经复耕撂荒地3541亩。
“撂荒地”变身“高产田”,光山县在土里刨“金”出新招,为撂荒地“把脉”开出治理“良方”,针对撂荒地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缺少水源,普遍存在耕种难、产量低的问题,县里引导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推广绿色种植新技术、新模式,提高土地复种指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让一块块曾经只见荒草不见庄稼的撂荒地,重新焕发了生机。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组织机械对撂荒地及时进行了复耕,开展土地流转,让合作社成为撂荒地的“新主人”,变身为丰收的“粮袋子”,全县培植农民合作社达1950余家,家庭农场2000余家,为稳定粮食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郝昱玮 盛鹏 张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