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8月24日电 题:生物育种产业化有序推进——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就试点进展答记者问
新华社记者于文静、郁琼源
(资料图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有序扩大试点范围,规范种植管理。目前这项工作进展如何?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
严格监管确保产业化应用规范有序
问:我国明确加快玉米大豆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目前进展如何?
答:生物育种是育种发展新阶段,大体上农作物育种经历了自然选择、杂交育种、生物育种,未来极有可能进入智能育种时代。当前,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育种是育种领域的革命性技术,是必须抢占的新领域新赛道。农业转基因技术在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病虫草害损失、减少化学杀虫剂使用、节省人工成本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转基因技术研发,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863高技术研究和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973基础研究中早有部署、持续跟踪。特别是2008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以来,我们在基因挖掘、遗传转化、品种培育、安全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充分评价安全性、有效性基础上,一批转基因品种依法获得安全证书。
2021年国家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在科研试验田开展。2022年扩展到内蒙古、云南的农户大田。今年试点范围扩展到河北、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5个省份20个县并在甘肃安排制种。从试点看,转基因玉米大豆抗虫耐除草剂性状表现突出,对草地贪夜蛾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在90%以上,除草效果在95%以上;转基因玉米大豆可增产5.6%至11.6%。
在推动试点的同时,相关部门根据种子法、食品安全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依法打击制种、售种、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非法行为,落实产品标识管理制度,确保产业化应用规范有序。
依法批准试点的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问:有人担心转基因技术专利大多是国外的,我国进入产业化应用后如何保障品种自主可控?
答:我国生物育种研发历经几十年积累,已经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现在依法批准试点的转基因品种都具有我国的自主知识产权。推进产业化应用有利于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增强竞争力。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推进转基因抗虫棉产业化应用,在与国外抗虫棉品种同台竞争中不断发展,目前国产抗虫棉市场份额已达99%。业界普遍认为,如果我们一直拒绝应用这样的革命性技术,我们的农业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就难以真正提上来,那样将会不断拉大与国外的差距、受制于人。
产品须经严格食用安全和环境安全评价
问:大家对转基因产品是否安全很关心,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安全性是转基因品种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转基因产品上市前都要经过科学的、全面的、严格的食用安全评价和环境安全评价,经过批准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
我国的转基因安全评价由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责,安委会由来自全国各地农业、科技、卫生健康、生态环境、检验检疫等多领域多部门推荐的权威专家组成。我国的安全评价参考国际通行做法,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要求,分不同阶段进行,在任何一个阶段发现任何一个可能影响健康和环境安全的问题,都会立即终止研发试验,不会进入产业化环节。
抗虫作物是世界上最早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转基因产品,科学家将“抗虫蛋白”基因转入到农作物中,使作物具有了抗虫的效果。抗虫蛋白并非新生事物,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Bt蛋白(来自苏云金杆菌)作为生物农药已安全应用了80多年。这种Bt蛋白的杀虫功效高度专一,只能与特定害虫(比如蛾类蝶类等鳞翅目害虫)肠道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害虫肠道穿孔死亡。人类、畜禽和其他科目昆虫胃肠细胞没有结合这种蛋白的“特异性受体”,转基因食品进入人体后会跟其他食物一样被正常消化吸收。
至于转基因食品会致癌、引起不孕不育、影响后代等不实言论,有关部门和专家已用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的大量数据事实多次予以澄清。
实施标识制度保障消费者知情权
问:发达国家是否消费转基因食品?
答:美国是转基因技术研发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生产和消费国,近年来,每年种植转基因作物11亿亩左右,占其耕地面积的40%以上。美国生产的50%左右的大豆和80%以上的玉米都在其国内消费。欧盟每年进口大量转基因农产品,主要是大豆、玉米、油菜、甜菜和其加工品。日本、韩国也都大量进口大豆、玉米、油菜籽等转基因农产品。
对于消费的是不是转基因产品,消费者有知情权。我国对转基因产品实施强制标识制度,如转基因大豆油、菜籽油,均要求标注加工原料是转基因大豆/油菜籽等字样,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