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两岸标准共通为“媒” ,推进漳台产业“联姻”

2023-08-03 11:30:42 来源:华夏经纬网

涂改临在察看秀珍菇生长情况。 (资料图片)

漳州全力推动两岸标准共通试点工作,实现技术、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对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日前,根据《福建省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第二批标准共通试点项目的通知》,漳州市“两岸白水贡糖技艺标准共通试点”和“两岸钟表领域服务标准共通试点”获批立项,开启两岸标准交流合作新方向。

两岸标准共通有何重要意义?如何推动两岸产业融合发展?我们可以从第一批试点项目“两岸食用菌栽培技术标准共通试点”的探索成果中找到答案。

优势互鉴 打破产业瓶颈

漳州,有“中国菇都”“世界食用菌罐头之都”之誉。漳州是全国最大的双孢蘑菇、白背毛木耳、杏鲍菇生产基地。双孢蘑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约占全国80%,白背毛木耳出口量约占全国的90%,食用菌机械设备产量约占全国的40%。漳州的食用菌产业能发展到如今水平,与两岸食用菌领域专家、企业多年来的密切交流和互动有很大关系。

两岸在食用菌领域的行业交流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据龙海区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长涂改临回忆,当时,大陆的食用菌生产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以半机械半手工的生产方式为主,而台湾的食用菌产业已经蓬勃发展,不仅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先进,还有秀珍菇、真姬菇、白背毛木耳等丰富品种。其中,白背毛木耳因其抗癌、补铁等健康功效,在日本市场十分走俏,每年约出口3000吨,成了当地菇农的致富菇。

彼时,为解决漳州糖厂甘蔗渣的综合利用问题,也为追赶毛木耳“消费潮流”,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引进三明真菌研究所的781毛木耳品种,用甘蔗渣作为培养基,不仅成本低,产量还高,一时间整个漳州呈现轰轰烈烈的甘蔗渣袋栽毛木耳景象。但是,1989年,漳州袋栽毛木耳出现了两种毁灭性的病虫害——卢西螨和绿色木霉。“当时用尽各种办法都无济于事,漳州毛木耳遭受灭顶之灾,菇农欲哭无泪。”涂改临说。

同年,因台湾劳动力成本上涨,不少台湾食用菌企业到漳州投建木耳场。涂改临发现,从台湾来的白背毛木耳抗性强,不易感染绿色木霉,而且产量高,便引进台湾白背毛木耳品种及栽培模式。从此,漳州白背毛木耳产业发展的齿轮开始转动。

涂改临团队从引进的白背木耳品种中,筛选培育出适合漳州栽培条件的43系列品种,同时引进台湾先进的食用菌生产加工机械,规模化的木耳栽培场应运而生,年栽培100万袋以上的栽培场有数十个,全市年栽培量2亿多袋。1996年,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建立占地60亩的生产基地,年栽培白背木耳130万袋。漳州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白背毛木耳生产和出口基地。

通过不断学习台湾地区和欧美国家的先进模式和技术,2000年,九湖食用菌研究所一改以往“看天吃饭”的传统,进行杏鲍菇温控栽培试验,开启漳州杏鲍菇工厂化栽培先例。2004年,涂改临投建7个杏鲍菇温控菇房,开始系统地进行杏鲍菇周年栽培试验,从一年种1轮到一年种20轮,菇农效益翻了好几番。之后,工厂化栽培模式推广到其他菌类。“通过菇房控制栽培环境,菇农每天都有菇可采。现在,漳州菇农每天可以采收约500吨杏鲍菇。”涂改临说。

漳州食用菌工业化、机械化的迅速发展,也让台湾的同行望而生叹。近十几年来,常常有台湾专家、企业来漳州学习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技术,购买自动化机械。漳州金黑宝食用菌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卢国良说,现在,从拌料、装袋、高温高压灭菌、接种、培菌、栽培、采收到包装出厂,整个过程全部采用工厂化生产,自动化水平达95%。每年公司制造的食用菌加工机械,约有70%是台湾客商购买。“以前,是我们去学习台湾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和技术,现在,是台湾人来找我们取经。”如今漳州的食用菌工厂化水平,让涂改临很自豪,但他也坦言,台湾在延伸食用菌全产业链,促进农文旅融合方面,很值得借鉴。

除了食用菌产业,漳州贡糖制作、茶产业研学、钟表制造、花卉栽培等行业,也在两岸长期的交流互补中,不断提质增效,迸发新的生命力。

标准共通 破除交流阻碍

“尽管两岸民间交流不断,但因缺乏行业共通的标准,容易导致产品质量差异、市场准入门槛和技术合作受限等问题,长远来看,不利于两岸经贸发展。”漳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科科长张振祥介绍,之前,漳平市永福镇台企生产的乌龙茶就因两岸茶叶生产标准的问题,在通关环节遇到阻碍。

去年7月,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启动第一批两岸标准共通试点工作。试点项目以“四共同、三采用”为核心工作机制,即共同选题、共同研制、共同对比、共同使用,大陆先进标准台湾地区采用、台湾地区先进标准大陆采用、空白领域标准共同研制采用。漳州选择了两岸合作历史悠久、成果较为显著的食用菌栽培和茶业研学作为第一批试点项目。

经过3个多月的研讨、交流、起草和反复审核,《秀珍菇栽培技术规范》《鲍鱼菇栽培技术规范》《真姬菇栽培技术规范》三项团体标准于去年11月发布,为漳台两岸菇农和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提供更为直观、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标准。

“杏鲍菇、真姬菇、秀珍菇产量高、经济效益好,又同属两岸栽培主流品种,因此我们选择它们作为标准制定对象。”漳州市标准化协会秘书长陈志君介绍,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漳台企业优势互鉴互补。以食用菌栽培的聚丙烯(PP)塑料袋为例,大陆的塑料栽培袋有15~18cm多种规格,因此栽培质量、产量参差不齐;而台湾地区则只有17cm一种规格。经实验对比,17cm的栽培袋装料后料高、紧实度均适中,高温高压灭菌后不易产生变形、裂包,且更有利于菌丝散热,相比其他规格可有效增产10%,最终以17cm栽培袋为标准。

再以菌包接种、封口为例,大陆采用的是三件套(上盖+下盖+套环),具有封口力度适中、接种拆封操作方便、菌丝散热性好、不易受杂菌感染、可重复使用等特点。而台湾采用是塑料绳打结封口方式,打结封口力度松紧不一、菌丝散热性差、易受杂菌感染,且接种操作解封步骤烦琐,耗时耗工。通过标准的互认共通,可将大陆的食用菌菌包三件套出口至台湾,从而拓展大陆食用菌生产辅材的销售渠道,也提升台湾的食用菌质保能力。

“在三项团标的指导下,我们的秀珍菇、鲍鱼菇、真姬菇不仅产量增加了12%~13%,成品保质期也足足延长了15天。”漳州市天珍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林少强介绍,该公司采用新标准栽培的食用菌已陆续进入市场,截至今年7月,向全国销售约100吨,出口至越南、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20余吨。目前市场反馈良好。

据了解,目前,漳州的两岸标准共通试点项目已经涵盖农业、文旅、食品、仪器仪表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的目的,在于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实现技术、产业、市场的进一步对接,让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认可同一个产品名称、使用同一份技术标准、落实同一套管理规范,助推两岸经贸往来。”张振祥说,每个项目都成立了工作专班,由福建省标准化研究院相关专家提供技术支持,确保试点项目承担单位有效推进相关工作。

(福建日报)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