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新社海口6月10日电 (记者 王晓斌)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李新民10日在海口举行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开幕式上宣布,海南省已正式启动“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简称“海南‘双遗产’”)申报工作。这是1999年武夷山入列世界“双遗产”以来,中国时隔24年再度申报。
截至2023年,全球范围内有39项世界“双遗产”,中国占4项,分别是泰山、黄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泰山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于1987年入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12月,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武夷山顺利通过遴选标准,成为中国目前最“年轻”的世界“双遗产”。
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主旨,“双遗产”是指兼具自然与文化之美的代表。海南岛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存,“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作为其中典型代表,2022年4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简称“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深度参与了海南“双遗产”相关工作。“如果这次申报工作顺利,那将是时隔二十多年后,在世界遗产领域,中国对世界的又一次重大贡献,这种贡献建立在文化和自然融合、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国际背景下。”刘保党说,“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项目目前已进入编制申报材料、开展相关配套工程的关键阶段。
海南“双遗产”申报工作技术团队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宋峰领衔。宋峰10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当前的世界遗产大都是在原有的自然保护地基础上诞生,在海南“双遗产”申报工作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重要基础,也是极大优势。
据介绍,海南热带雨林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连片面积最大的雨林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分布热点地区之一,也是重点鸟区集中地和零灭绝联盟保护地。黎族传统聚落的村落形态及建筑,反映出黎族人民不断适应自然环境条件,并与自身生产生活的需要相融合的特点。黎族人民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山、林、草、田镶嵌的多样化生态环境,为一些特有物种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栖息地,形成了海南岛传统人居环境下特殊的生命共同体。
“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管理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二级巡视员袁小虹介绍,目前中国已拥有56项世界遗产,总面积超7万平方公里,有效保护了一大批珍贵独特的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和文化丰富性,为全球世界遗产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力量。(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