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内容有什么(古代圣旨都是谁来宣读的),一起来了解下吧。
古代圣旨是中国古代皇帝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柄质地根据官阶严格区分:一品玉轴,二是黑犀牛角刀轴,三是镀金刀轴,四、五是黑牛角轴。圣旨主要表示晋升、奖励、惩罚和册封。
先秦时期诸侯的诏令一般是“命”“令”,自己则称“寡人”。到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把尊号从王变成了皇帝,“朕”也从通俗的语言(屈原《离骚》称朕,变成了皇帝专用,皇帝的命令叫“制”、“诏”,布告公文称“诰”。
秦始皇认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它被刻在玉玺上。不过,当时颁布的圣旨开头会说些什么就不好说了,但肯定会用“制”、“诏”、“诰”这几个字。
汉朝沿袭秦朝制度,圣旨和秦朝几乎一样。两晋南北朝时把“受命于天,是寿永昌"”的说辞改为“应天顺时,受兹明命",只是为了证明皇位是上天赐予的,并不是用来发布诏令的。
在大唐,它一般由中书省(大多是中书舍人)起草,并由门下省审核和颁布。门下省的审核和颁布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复奏而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一般开头用“门下”二字。比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开头是“门下,天下之本……”。
事实上,直到宋代的皇帝和大臣们才把圣旨宣布为“圣旨”,宋朝用以“门下”开头,但比如桀骜不驯的宋徽宗,喜欢瞎搞,他会以“朕绍膺骏命”或“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
一般来说,明朝开头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中间就是中圣旨表达的内容。末了是:钦此。自朱元璋,明太祖开始,就开始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圣旨:用于向天下发布圣旨。当有重要的政治事务需要向天下臣民宣布时,
制:是皇帝用来表示帝王恩情,宣示官员的。圣旨中表达皇恩时,以“帝制”开头。“制曰”只用于申报官员,不用于普通百姓。
敕曰:这是警告。皇帝在提拔官员时,告诫官员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不可自满。
在古代,诏书是由专门的人来宣读的,一般是由皇帝指定的,但有时也会指定专门的人根据这个诏书的内容来宣读。这些人自然是读过书的,只有他们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宣读圣旨。
关键词: 圣旨内容 圣旨内容有什么 古代圣旨都是谁来宣读的 古代圣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