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实时:个人定期存款受青睐 折射哪些经济现状

2023-04-12 07:22:11 来源:华夏经纬网

“去年银行最不缺的就是存款。”北京地区某股份制银行金牌理财师肖颂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尽管去年存款利率有所下调,但客户对于存款的热情居高不下,不少客户将理财资金拿来转为存款。今年,他所在银行存款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个人客户对存款的偏爱,也在银行财报中得以印证。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中,存款增速普遍保持在双位数。其中,多家银行个人存款的增速和占比均有所提升,部分银行个人定期存款同比增速高达50%以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存款增长高企的背后,银行的盈利情况亦随之发生改变:由于存款增长迅速让银行付息率大幅提高,叠加信贷利率的持续下行,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部分资金从理财、基金进入到存款。

根据wind数据显示,在已披露业绩的25家A股上市银行中,银行净利润保持稳定增长,25家银行去年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共计1.86万亿元。随着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好转以后有利于增强居民投资信心,居民投资也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预计,今年基建、制造业领域信贷投放景气度有望延续,涉房类融资需求有望企稳改善;全年营收增速有望于一季度迎来拐点,盈利增速大体保持稳定。今年一季度上市银行营收增速降至-3%左右,但2023年全年银行营收和盈利增速分别为2.6%、7.4%。

老百姓为何愿将钱存银行?

根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披露数据的A股上市银行在去年的存款增长均达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指出,受资本市场震动的影响,活期存款占比有所下降,而个人定期存款增速上升较快。

数据显示,建设银行去年末境内个人存款13.07万亿元,较上年增加1.80万亿元,增幅15.92%,在境内存款中的占比上升1.91个百分点至54.08%,其中定期存款增速为19.71%。农行个人存款占比较上年末提升0.5个百分点至60.6%,其中个人定期存款的增速达21.21%。

在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客户存款总额较上年末增长18.73%,其中零售客户存款增长35.66%,定期存款增长53.48%;平安银行个人存款余额10349.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4.3%;2022年个人存款日均余额8699.12亿元,同比增长24.3%。

而在城商行中,宁波银行指出,2022年末该行对私客户存款余额2828.3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23%;其中,对私定期存款增长40.58%。青岛银行个人存款占客户存款总额的比例为43.16%,比上年末提高7.94个百分点;其中个人定期存款的增速为46.27%。

如此高企的个人存款增长速度在近年颇为罕见。在2012年之后,随着中国投资者可选择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元化,存款已不再是首选产品。但自去年开始,情况出现了逆转:尽管银行各类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但大额存单等存款产品“一单难求”的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业绩发布会上指出,储蓄存款保持大幅同比多增态势,原因较多。由于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影响、房地产市场风险显现、资本市场震荡下行等多重因素叠加,百姓更愿意将钱存在银行中。

“定期存款大幅多增的背后可能是居民资产配置的更改。”华创证券分析师张瑜在研报中指出,居民定期存款的明显多增,其背后或反映了在2022年房价回落、股市走弱、理财赎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为资产配置的选项。

理财子公司产品受冲击后企稳

“银行存款增长迅速,很多资金都来自于理财、基金等投资资金。”肖颂表示,他服务的客户直到现在仍有人将投资理财或基金的钱取出转换成为定期存款。

2022年,对投资而言并不友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波动,让投资产品的收益率大打折扣。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净值一度大面积出现浮亏,收益大幅回撤之下,银行财富管理客户风险偏好的降低,存款产品成了风靡一时的最佳投资品。

“相较于基金产品,银行理财受到的冲击可能会更大一些。”一位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表示,去年11月到12月债市波动期间,银行理财出现大规模赎回,从母行联动的结果来看,这些客户主要将资金最终转化成为了定期存款。

去年底,银行理财子公司首次出现了产品规模总体负增长。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2年)》显示,截至2022年底,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7.65万亿元,较年初下降4.66%;比去年年中首次超过29万亿时,下降了近7%。

而从银行的年报中看,建信理财、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交银理财、招银理财等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同比出现了负增长。信银理财、光大理财、兴银理财等一批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公司在产品管理规模上则呈现出了10%以上的增长,但增速相对往年亦有所下降。

“从业绩表现来看,债券市场波动对于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的影响更大一些,这或与国股行在客户定位上具有一定差异有关。”金融监管资深专家周毅钦表示,国有大行理财公司的客户受众年龄普遍偏大,相较于以年轻化为主的股份制银行理财公司而言,其承担风险的能力相对偏弱,且对于理财净值波动的接受程度亦相对较弱。

为了稳住产品规模,理财公司更多推出以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财产品,这种估值方式可以平缓市场波动在净值中的变化,来安抚无法接受净值波动的投资者。多家理财公司还通过减免各类手续费留住客户。

“从目前来看,理财产品的规模基本上算是稳住了,大规模赎回的时期已经过去,但仍不敢掉以轻心。”一位国有行理财子公司内部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当前银行理财产品正在稳健与收益之间寻找平衡、不断探索。如果不够稳健怕投资者再次出走;但若只考虑稳健而错过未来投资机遇,亦无法留住投资者。平安理财总经理张东表示,在经历过财富管理部门的持续陪伴和后续经济扶持的预期下,此前回流到储蓄类存款的客户预计会逐渐回流至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

买房等需求下降或是存款上涨因素之一

个人定期存款的上升可能还源于近年来购房等消费需求的下降。央行副行长刘国强今年3月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疫情对居民消费有一定影响,消费减少,存款就相应增加。

购房需求在去年持续走弱,多家银行个人住房业务占增速和占比均有所下降。据新京报贝壳财经不完全统计,在已披露业绩的25家上市银行中,有6家银行个人住房业务同比负增长,有多家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微增,另有多家未披露相关业务情况。

去年房地产市场风险不断暴露,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3.58亿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

与此同时,银行涉房类信贷成了银行不良上升的“重灾区”。据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有11家银行披露了房地产行业不良信贷金额情况,不良金额共计1253.42亿元。其中有10家不良金额同比增多,共计1043.55亿元;仅中信银行1家同比下降17.89亿元;9家银行对公房地产不良率同比上升。同时,资产质量一直较好的个人住房业务的不良率也有所上升。

不过,一场针对房地产市场的风险化解运动在银行间快速进行。从部分上市股份制商业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房地产业务敞口在持续压降。多位银行高管表示,随着金融16条、保交楼等相关政策的不断推进,购房需求或将逐渐显现。兴业银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邹积敏表示,目前全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出现了复苏的迹象,预计2023年不会再出现大型房企违约的风险,但是一手房保交楼和市场恢复仍需一定时间,具体项目的风险仍需持续关注。

另据华南地区银行业人士透露,当前改善性住房需求明显上升,拉动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的增长。但由于今年年初个人房贷提前还款相对较多,因此预计个人住房贷款金额增长依然略显乏力。

多家银行将“稳息差”作为今年业绩增长重点

虽说银行普遍奉行“存款立行”,但存款增长过快,也给银行带来烦恼。一方面,存款大幅增长导致负债成本的上升,给本就因贷款利率下行的银行净息差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主要依靠代销基金、理财为增长点的非息收入,也在市场动荡中被迫下降。

多家银行在年报中指出,受资本市场震动的影响,银行原本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占比有所下降。同时,由于存款平均余额增长,银行平均付息率有所上行,存款的利息支出增长较快。工商银行指出,该行存款利息支出增长20.7%,主要是客户存款平均余额增长11.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13个基点所致。农行指出,该行吸收存款利息支出较上年增长17.89%,主要是由于吸收存款规模增加。而建行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增幅为12.28%,主要是吸收存款平均余额增长8.96%,平均成本率亦较上年上升6个基点。

“虽然去年金融监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下行,但由于贷款端利率下行较多,已达历史最低点。银行为抢夺优质客户,在部分领域信贷利率低于存款利率,意味着如大额存单等收益较高的存款产品,银行是在亏本销售。”有银行业内人士透露,这也给银行净息差带来了一定压力。

根据wind数据统计,当前已披露业绩的25家A股上市银行中,仅有1家银行同比微增、1家同比持平,其余23家银行净息差均在下降。多家银行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预计,随着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重新定价后快速下降等因素影响,今年净息差依然有进一步收窄压力。为此,多家银行将“稳息差”作为今年银行业绩增长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存款等负债成本管控成了银行“稳息差”的“牛鼻子”。多家银行指出,要大力拓展成本极低的结算性存款,有效地优化资产结构,以此来降低负债端的成本。

对于贷款端利率的变化,一位华南地区某银行内部人士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当前银行信贷利率虽然差异较大,但从目前来看,银行“开门红”目标基本达成,因此打价格战抢客户也没有年初那么激烈,部分领域的信贷利率基本上已经触底。

消费、投资重启,超额存款能否有效释放?

多位受访的银行业内人士认为,自去年以来所形成的超额储蓄将在今年有所回落,而当前银行客户对于购买存款已有所动摇。“虽然现在银行存款仍是增长最快的部分,但部分投资者已经开始重新购买银行理财和基金产品了。”肖颂认为,投资者可能出于对市场的判断认为未来投资收益将更高,或是当前银行理财以稳为主的方式奏效,也可能是出于资产配置不能将所有资产都放在3-5年期定期存款中,总体来看银行理财已经不像去年那样难卖了。

周毅钦认为,根据此前基金市场回暖的规律来看,从产品大面积净值回撤到市场回暖,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按此计算,预计到今年7月份左右理财市场规模就可能回归到去年高点。同时,央行在上周刚刚发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中披露,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增0.5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

植信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内需回暖、地产销售好转叠加低基数效应推动消费继续加快修复步伐。3月,随着生产生活秩序的进一步恢复,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市内外出行场景基本完成修复;运输物流恢复情况良好;各地促消费政策不断,餐饮、文旅和日用品消费回暖。

“物流、人流不畅现象得到明显改善,消费场景加快拓展,前期积累的预防性储蓄有望逐步释放为实际消费需求。”刘国强此前也表示,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出台落地,政策效果也将逐步显现。中国经济好转以后有利于增强居民投资信心,居民投资也将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B02版-B03版采写/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来源:新京报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