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女子花6000元请宠物侦探找狗,寻回后抱狗痛哭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很多网友对宠物侦探这一职业感到好奇。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宠物侦探在国内已出现近10年的时间,全国多地有自称宠物侦探帮人寻宠物的人员,对于不养宠物的人来说属于小众行业。最早从事宠物侦探行业的刘伟介绍,寻宠主要按照距离定价,到外地寻宠加上路费、住宿费自然费用较高。通过专业设备以及长期积累的经验,他们找到一个宠物的时间约为两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小狗走失 宠物侦探三天寻回
近日,湖北一女子花6000元请宠物侦探找狗,三天后寻回。女子抱着失而复得的小狗痛哭,视频引发网友关注。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视频由宠物侦探刘伟发布。刘伟对北青报记者介绍,小狗是在湖北麻城一村庄找到的,已经丢了快一个月的时间,主人寻找了二十多天后无果,通过他人介绍,找到了他们这个团队。刘伟等人从上海出发,到湖北麻城用了三天时间成功将小狗找到。
刘伟介绍,小狗是一只流浪狗,它的主人就是视频中的女子生活在武汉,家中收养了很多流浪狗,这只小狗是她在四五个月前收养的。后来,女子将这只小狗送到了寄养中心,在寄养中心小狗被他人领养。结果领养人将小狗带到了湖北麻城后小狗走失。女子一直以为小狗生活得很好,但没想到已经丢失了。由于中间各种信息错误,女子寻找多天没有任何线索。刘伟团队带着专业设备来到麻城后,重新确认了小狗的走失地点,最后在走失地13公里外的一个村庄将小狗找到。“主人是个特别善良的人,虽然说收养小狗的时间不长,但她听说小狗流落在外,也是不忍心看到小狗在外挨饿受冻。”刘伟说,找到小狗后,看到女子如此激动,他也感觉很欣慰。 从业十年 找猫成功率七八成
刘伟是国内最早一批做宠物侦探的人,2012年入行。刘伟说,他是偶然间看到国外报道有一种职业是宠物侦探。他本身是一个非常喜欢猫狗的人,家里养了很多猫狗,所以对宠物侦探非常感兴趣。
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刘伟只能自己琢磨,了解猫狗的习性,分析寻找和抓捕的最佳方式。现在团队出动,要带上很多专业工具,包括热成像仪、管道探测仪等,这些设备在找善于隐藏的小猫时很有用。
刘伟介绍,他们在接到宠物主人的委托后,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了解现场的具体情况,包括地形、布局、宠物习性、查找监控等。之后团队成员分工合作,有专人负责设备搜寻、线下扩散、线上推送。
近10年来,刘伟找到1000多只猫狗,已经积累了寻找猫狗丰富的经验,他说到现场大致了解情况后,他们基本能判断出寻找的方向。比如找猫,如果猫是从窗出去的,住宅是高层,那小猫有遭遇意外坠落和贴墙走到缝隙拐角等两种可能性;如果是从门出去的,很有可能沿着安全通道去了天台或车库。“晚上找猫、白天找狗,猫由于胆小不太可能出小区,狗遇到的情况就会比较复杂,寻找范围会比较大。”另外就是寻找的时间,最好丢失一周以内,时间越长找到的概率越低。
刘伟称,目前他们团队接到委托后,一般会出动三人,找到猫的概率是七八成,找狗成功率约四成,平均时间两天左右。
收费标准 高与低主要看距离
找宠物动辄好几千,也没有明确标准,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刘伟说,其实收费高低主要看距离,本地比较便宜,如果委托人在北京,他们从上海出动三人,不算用工费,来回车费加上食宿就得5000块钱以上。所以距离较远的任务自然收费较高。
他说,现在人对宠物的感情投入很深,宠物都是自己的家人,宠物丢失后自己实在找不到,他们会悬赏寻找或是付费请专业的人来找。
不过对于费用的高低,以及找不到也要付费的情况,还是会有人不理解,宠物侦探会和委托人谈好,委托人能接受再出动。宠物侦探也会遇到找到宠物后,委托人不愿意付费的情况。“有的时候是因为找得太快了,委托人自己找了很长时间,我们到场后没几个小时就找到了,委托人会觉得这个钱花得不值。”刘伟说。
分享经验 视频记录救援故事
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刘伟以及很多宠物侦探会用视频记录寻找宠物与救援的故事,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张展飞最初就是通过别人分享的寻猫短视频接触到“宠物侦探”这个职业的。现在他已从业四年,带领了一个成立两年的寻宠团队。“宠物主人通过网上的一些平台,联系到我们,跟我们讲明狗狗或者猫咪丢失的情况,我们给他一个大概的报价和一个成功率,觉得合适的话,就会交定金,我们就出发去寻找。”
近几年,由于疫情,宠物侦探出动的机会有所减少。张展飞说,自己和团队一直都有免费教别人怎么去找猫。上海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们通过线上指导,每个月能帮助客户寻回20到30只丢失的宠物,“我们会教他看痕迹,教他怎么去找,没有一点隐藏自己的方法。有时候主人要比我们更细心,因为是自己的猫,我每次都跟队员说,你们找猫找狗的时候一定要让主人跟着,让他放心。”
对于未来,张展飞表示,会倾向于录下寻猫过程发布到网上,教大家如何去找宠物,希望让这个行业更透明化。刘伟也表示,目前行业内鱼龙混杂,从业者应该发自内心地喜欢小动物,对待小动物有一份责任感,才能把这个行业做好。 (北京青年报文/本报记者 匡小颖 实习生 任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