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1月29日电 (马帅莎)11月29日,搭载着航天员费俊龙、邓清明和张陆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神舟十五号乘组开启为期6个月的“太空出差”。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一棒,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次发射有何特点?3名航天员乘组将完成哪些新任务?
汪江波 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空间站载人发射任务遇最低气温
进入11月下旬,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已经十分寒冷,最低温度达零下二十摄氏度左右。这是中国空间站载人发射任务中遇到的最低环境温度。
为应对低温,发射场为火箭提供了空调送风,保障火箭处于合适的温度范围内。火箭系统在重要部段采取了粘贴保温层的措施,确保满足任务发射要求。针对待发段可能出现的送风温度偏低的故障情况,试验队制定了风险控制预案,根据情况开启推进贮箱地面电调温等,保证飞船返回舱和推进舱推进剂温度满足发射要求。
空间站组合体形成目前最大构型
按计划,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完成交会对接后,中国空间站将首次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即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三舱”,天舟五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三船”。这是中国空间站目前的最大构型,总质量近百吨。
此次任务首次实现两艘神舟载人飞船同时停靠中国空间站,神舟十五号飞船停靠在天和核心舱节点舱前向对接口,神舟十四号飞船停靠在节点舱径向对接口。两艘飞船将同时与空间站进行信息代传、通风换热、并网供电等。
黄蕾 绘
两个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到访后,空间站将迎来6名中国航天员同时在轨飞行的历史时刻,并首次实现飞行乘组在轨轮换。在轨交接将是未来中国空间站运营期间主要的任务交接模式,相较地面交接更加高效可靠。
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计划于一周内完成在轨轮换任务,返回东风着陆场。返回前,乘组要把空间站设置为六人在轨模式,为新乘组入驻做好相关准备。乘组轮换期间,主要完成空间站组合体与物资状态以及实验项目的工作交接。同时,神舟十四号乘组还将为返回地面继续开展相关针对性准备工作。
利用货物气闸舱完成货物出舱
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期间,他们将开展空间站三舱状态长期驻留验证工作,完成15个科学实验机柜解锁、安装与测试,开展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的40余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他们将实施3到4次出舱活动,完成梦天实验舱扩展泵组和载荷暴露平台设备安装等工作,将验证货物气闸舱出舱工作模式,与地面协同完成6次货物出舱任务,将开展常态化的平台测试、维护及站务管理工作,以及在轨健康防护锻炼、在轨训练与演练等工作。
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五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六号货运飞船、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来访对接,计划于明年5月返回东风着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