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6日晚八点,科普公益项目“高山科学经典”邀请到了亚马逊云科技资深首席科学家,亚马逊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张峥;清华大学副教授李铁夫;科学节目主持人段玉龙,一起阅读《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
【资料图】
冯·诺伊曼,是现代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同时也是数学家、物理学家、气象学家,生物学家、经济学家,他甚至还对爆炸科学、工程领域都有着重大的成就。
很多人称他为是天才中的天才。6岁时能心算8位数乘8位数;8岁精通微积分,看完了44卷的《世界史》;11岁发表了第一篇数学论文;23岁获数学博士学位;30岁成为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终身教授,与爱因斯坦、外尔等著名科学家齐名。
但冯·诺伊曼的一生,才活了不到55岁。短短一生,却有如此成就,究竟是因为什么?在被誉为是冯·诺伊曼最好的传记——《天才的拓荒者:冯·诺伊曼传》一书中,大概能得以窥见一二。
“记忆力惊人,15年前读过的《双城记》或者《大英百科全书》中有启示性的条目,他可以一整页一整页一字不差地背下来。”
“主要的乐趣在于思考,令他厌倦的东西他就会抛开。”
“一旦谈话气氛不对,有点火药味时,他就话锋一转,讲些段子和轶事以缓和气氛。”
“他喜欢堵车,因为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这么多的不同物体,如何以不同的速度通过同一空间?他会在拥挤的道路上转来转去正好通过,并为自己的正确计算高兴。”
“克拉里(妻子)总想让他在去世前清静一会儿,让他不要再思考问题了,但他只要有一口气在,就要思考。”
而对于冯·诺伊曼这样的天才,导读中,张峥教授也专门进行了阐述:
张峥教授在高山科学经典导读现场
假如用一句话来总结冯·诺伊曼的人生,他就是“小时了了,大更佳”。他是富二代里的神童,也是神童里的富二代。
冯·诺伊曼是“自带计算机(注意:不是计算器)”的一个人,不掉电,超大宽带,无限内存——他六岁就能做八位数的乘法,八岁时自己学好了微积分,十几岁就开始学更高深的一些数学。他习惯晚上带着问题睡觉,第二天早上醒来,问题就基本解决了。即使睡得很晚,第二天依旧精神抖擞。他还过目不忘,基本上天才的技能他都具备了。
《金融时报》评选的“年度人物”有马云、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撒切尔夫人这些人,但唯独把“世纪人物”的桂冠给了冯·诺伊曼,一是因为冯·诺伊曼是一个数学家,他用大脑的思考改变了世界。第二就是冯·诺伊曼短短在世54年,却亲历了智慧和野蛮交织谱写的20世纪精彩历史。
天才是天生的吗?普通人能从冯·诺伊曼的人生经历中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李铁夫教授在高山科学经典导读现场
李铁夫教授认为,“冯·诺伊曼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利用天资全文背诵很多历史,这对他之后以史为鉴来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很有帮助的。这个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因为我们小时候很多都不喜欢历史地理这些科目,可能到了40岁以后慢慢喜欢,但很多事情已经晚了。
冯·诺伊曼这一生深耕的事情,就是数学知识,加上去解决问题的这种条理和逻辑性,成就了他天才的一生。对于我们普通人适用的一点是,不管怎么样,要把自己手头的事做好,这就是我们的深耕。一方面要仰望星空,另一方面也要脚踏实地。”
主持人段玉龙老师补充道:“冯·诺伊曼对语言是有着偏爱的,他说希腊语非常适合进行逻辑的推理,在希腊语当中容易诞生出数学,他也提到了中文适合进行诗歌的表达。其实数学本身也是一种世界的语言,我们通过数学对世界有不同层面的了解。一个人要成为人才,必须是术业有专攻,在某一个领域扎下一个深深的猛子,才有可能激起一朵大大的浪花。但是冯·诺伊曼是一个通才,干什么都行。真正的天才实际上就是做什么都行。”
段玉龙老师在高山科学经典导读现场
张峥教授总结说,冯·诺伊曼的一些贡献,其实是把一个领域里边最新颖的结果带到另外一个领域里边去开花,然后又把这个领域带到那边去开花。天才会有穿透性,打穿各个领域。而冯·诺伊曼对历史的了解,又让他在时间上往过去穿透,往未来穿透,有如神助。
“高山科学经典”是一个由高山科学促进中心发起的公益科普项目。邀请百位知名科学家每周导读一本科学经典书籍,引领公众参与阅读的大型科学传播公益项目,旨在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育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期望在全民学科学的时代背景下,高山科学经典能在科学传播领域尽一份绵薄之力。
高山科学经典项目书单
高山科学经典的目标是,让科学精神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民族的界限,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希望科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除此之外,每期更有科学KOL和科普UP主,与科学家们跨界对谈,让科学更有趣。
高山科学经典世界读书日发布会现场
未来,“高山科学经典”项目将打造三大重点产品:出版《高山科学经典》系列丛书;开展线上导读直播;沉淀专业级科学导读视频节目。达到出版、传播、教育多重效应。开展全民科学阅读,共同推动“科学复兴”,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公心大用”。
来源:号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