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全国秋收进度过半,收获进入高峰期。截至目前,全国秋粮已收获6.72亿亩,完成51.5%,日收获面积3500万亩左右。分地区看,西南地区收获过七成,西北地区六成半,华北和黄淮海地区过五成,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近五成,东北地区过四成半。
秋粮收获进度已过半
10月7日,在河南省滑县万古镇杜庄村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装载机、玉米脱粒机、烘干塔正有条不紊进行作业,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数据显示,目前当地127.8万亩玉米收获面积已达九成以上,收储工作正在进行中。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魏凤梅表示,现在正值晾晒关键时期,相关部门通过各种渠道通知农民注意天气变化,抢抓有利天气,及时对粮食晾晒通风,有条件的可以集中烘干,防止玉米籽粒霉变,确保安全入仓。
放眼全国,随着各主产区进入集中收获期,大面积收获已全面展开。
黑龙江是全国最大的大豆主产区,面积占全国近一半。绥化兰西县今年大豆面积比去年增加5万亩,达到16.6万亩。
山东省庆云县5.2万亩高产示范区的玉米喜获丰收。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科技服务到田到户等举措,玉米平均亩产超过685公斤,创下当地大面积单产新高。
江西宜春袁州区的42万亩水稻获得丰收,今年当地组建粮食流动质量监测小组,把质检关口前移到田间地头,同时为农户免费提供代收割、代运输、代烘干等一系列服务。
河南濮阳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特色花生产业。今年秋收全县6万亩含油量高、品质好的高油酸花生获得丰收,最高亩产达485公斤,创下当地新高。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情处处长朱娟表示,综合田间调查以及秋粮全生育期的气象条件来看,今年东北、黄淮海、西北主产区秋粮长势普遍较好,玉米、水稻、大豆单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弥补了南方高温干旱造成的产量损失,秋粮有望获得好收成。
农情调度为丰收护航
如今,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已成为反映农业生产形势、传递相关信息的响亮品牌。农情信息处每年编发各类生产信息简报300多期,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70多篇信息和报告,为农业生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事实上,对于农民来说,农业生产有“两怕”,一怕价格不好,二怕天气不好。
专家指出,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粮。让农民减少损失,是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农情信息处一贯的追求,他们未雨绸缪、主动应对,为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提供了第一手农情信息,发挥了有力支撑。
据介绍,在灾前预警预防方面,每年年初,农情信息处会预测预判气象年景,分区域分灾种制定防范预案,与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月度会商、重大天气实时会商,关键农时联合发布预警信息和防灾减灾预案,每年发布灾害预警信息100多期,指导各地提早落实防御措施。
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农业生产唱的是“四季歌”,一季紧接着一季。对于农情信息处全体同志而言,“五加二、白加黑”是工作常态。不仅如此,为了把情况掌握得更准一些、问题摸得更清一些、政策提得更实一些,农情信息处每年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超过200天,奔赴粮食大省大县,走进农家农田问农情。耕种看农时,农情信息处牢牢牵住这个“牛鼻子”进行调度。在关键农时,农情信息处一周一会商、一天一调度,每年调度1万多份表格、10万多个数据、2万多条文字信息,及时掌握各地农事进展情况。
专家表示,保障粮食安全的背后是大量数据的有力支撑,是对众多事实的客观分析,是对生产形势的准确判断。信息调度“快、实、准、新”,是农情信息处当好农业生产“晴雨表”的工作准则。
全力部署多方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不久前,农业农村部召开三秋农业生产推进会,强调毫不放松抓好秋管秋收秋种,全力夺取秋粮和全年粮食丰收,努力稳定冬小麦、扩种冬油菜,夯实明年夏季粮油丰收基础,为稳住经济大盘、有效应对风险挑战提供坚实支撑。
此次会议指出,要持续抓好秋粮后期田管,东北地区防好北上台风和倒伏,黄淮海地区推行玉米适当晚收,增加灌浆时间、促进产量提升,南方稻区落实好“一喷多促”等措施,努力增粒重、稳产量。搞好机具调度,适时抢打抢收,推广机收减损关键技术,做好疫情影响机收的应对准备,确保颗粒归仓。指导农民做好粮食晾晒,支持社会化组织和收储企业提供烘干和存储服务,鼓励多元主体入市收购,尽快实现丰收入库。
同时,会议强调,要抓好秋冬种,确保冬小麦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紧盯关键环节提高播种质量,动员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力量,及时整好地,细化适合当地的冬小麦播种技术方案,强化技术指导服务,努力做到适墒适期播种。指导农民强化小麦冬季田间管理,合理运筹肥水,适时适量浇好越冬水,促进及时出苗、苗齐苗壮。针对可能发生的华西秋汛、长江中下游局部伏秋连旱,分类施策防好气象灾害和重大病虫害。
会议要求,各地要把扩种冬油菜作为今年秋冬种的重中之重,用好产油大县奖励、社会化服务等政策,采取系统性综合性措施,千方百计完成好扩种任务。逐项破解油菜生产难题,组织推广一批高油“双低”品种和适合稻稻油模式的早熟品种,加快油菜毯状育苗、机械栽插移栽等适用农机推广应用,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规模主体更多承担油菜扩种任务。(依琰)
延伸阅读
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近十年来,我国主要粮食品种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2021年稻谷产量4257亿斤,比2012年增加126亿斤,年均增长0.3%;小麦产量2739亿斤,增加289亿斤,年均增长1.2%;玉米产量5451亿斤,增加860亿斤,年均增长1.9%;大豆328亿斤,增加59亿斤,年均增长2.2%。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粮食供给状况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认为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00公斤以上就代表该国或地区粮食安全。自2012年起,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持续保持在450公斤以上,2021年人均粮食产量483.5公斤,比2012年增加31.4公斤,远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
近十年来,同样增长的还有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单产,2021年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较2012年分别提高8.4%和2.8%。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赵霞表示,我国粮食长期稳产增产,主要在于耕地保护政策的严格落实、优良品种和农业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持续调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则认为,科技是粮食产量稳步提升背后的根本动力,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粮食生产对自然灾害的防御能力也是重要原因。另外,系列政策也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各类支农惠农政策的持续推出,各部门出台及时有力政策,对冲异常天气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高发、重发对粮食生产的不利冲击等。
目前,我国已经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但我国粮食产需仍处紧平衡态势。(宗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