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胡锐、汪海月
将3D打版引入非遗工艺、将尖端科研成果投入工业生产、将对古生物化石的热爱转变为事业……在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合肥主会场的主题展区,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分享了精彩纷呈的创新创业故事,展现了青年创客们的智慧与风采。
一身旗袍、长发披肩,伴着药香和花香,23岁的徐州香包传承人孙歌尧正在向过往的观众介绍各种款式的新型香包。
(资料图片)
本届“双创周”主题展区现场,孙歌尧在整理展品。新华社记者 胡锐 摄
“徐州香包历史悠久,我奶奶做了70多年香包,从高中起我就跟着她学习。”孙歌尧说,她希望徐州香包能传承下去,被更多年轻人了解、喜欢。
2020年,大学毕业的孙歌尧回乡创办徐州针棒手工艺品有限公司,开始对徐州香包的款式、工艺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传统香包的基础上,这位“95后”非遗传承人设计出小巧、便携的香包样式,味道上增加薰衣草等花香,更加符合年轻人审美,还在生产工艺上引入3D打版等现代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
通过线上线下融合销售,公司生产的香包供不应求,香包加工直接带动当地就业200多人,间接带动就业超3000人。
“创新增动能,创业促就业”是本届“双创周”的主题。在活动现场,除了像孙歌尧这样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年轻人,还有将自身研究领域、兴趣爱好转变为创新创业项目的青年创客。
在大连铭云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一排白色的滑雪头盔整齐地摆放着。“这可不是普通的头盔,它采用了轻量化技术,重量比常规头盔轻50克到100克,材料刚度和拉伸强度却提升了3倍多。”公司总经理石云峰向观众介绍道。
本届“双创周”主题展区现场,石云峰在向观众展示轻量化头盔。新华社记者 胡锐 摄
石云峰今年34岁,去年刚从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跟几个合伙人一起创办了铭云科技。公司专注于高端装备轻量化技术的成果转化与商业应用,这也是他从本科到博士后,一直钻研的领域。
“科研成果不能只存在于论文中、实验室里,我很高兴能将科研成果投入生产一线,发挥科技的社会价值。”石云峰说,轻量化头盔是公司设计的第一款民用产品,目前已运用于专业运动员自由式滑雪训练中。
“学校老师和政府部门对我们创新创业非常支持,我也想用自身的经历鼓舞学弟学妹们,人生存在多种可能性。”石云峰说。
离铭云科技展台不远,几个灵巧挥舞的机械臂,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这是深圳市越疆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智能协作机械臂,公司创始人刘培超是双创周的“老人”了。2015年,刘培超带着他的第一代机械臂产品参加了第一届“双创周”,7年后,36岁的刘培超再次来到“双创周”。7年间,他创立的越疆科技已发展到600多人,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学的是机械设计专业,硕士毕业时,适逢‘双创’热潮,于是决心自己创业。”刘培超说,创业路上也遇到过很多挑战,但好在国内创新创业氛围浓厚,支持政策也多,增强了创业的信心。
在合肥地球日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展台,三叶虫、狼鳍鱼等古生物化石吸引了很多观众的目光。公司创始人杨帆放下手中用于化石修复的气动笔说:“我从小就对古生物化石感兴趣,大学毕业去教育机构实习,看到小朋友们都很喜欢恐龙等古生物,于是就萌生了做地学科普教育的想法。”
本届“双创周”主题展区现场,杨帆正在修复古生物化石。新华社记者 胡锐 摄
今年27岁的杨帆本科和研究生都读的教育学专业,将兴趣爱好和所学专业结合,她创办了地球日记公司,专注于古生物、矿物科普,希望让孩子们听见“来自远古的声音”。此外,她还邀请地质学、电气学的青年人才加入,研发古生物化石修复设备。
“在全社会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下,我们青年人要把握机遇,发挥自身所长。”杨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