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上海细节战“疫”不松懈

2022-04-20 09:26:35 来源:华夏经纬网

细节战“疫”

终于转为管控区了。上海青水湾小区已连续14天没有新增确诊病例。

细节,细节,还是细节。要守好每一个可能感染的环节,守好每一天、每一分钟。“要在实战中调整方法,把工作做到最细。”38岁的上海青浦区夏阳街道青科居委会副主任倪春芳说。

大喇叭喊人做核酸,现场很混乱

3月30日,倪春芳正在家里陪孩子学习,接到街道通知:立即到区办公室,24小时备勤。

她简单打包行李出了门。

倪春芳心想,要封了。第二天,青浦区夏阳街道发布公告称,全域将于4月1日3时至4月5日3时实行封控管理,开展两次核酸检测。当晚,街道又发通知,要求居委会工作人员建立楼栋群,方便封控期间工作。

当时,倪春芳和2名工作人员负责青水湾的防疫工作,已经为建楼栋群准备了2天。此前,小区组织过几次核酸检测,检测点设在小区1块空地上,两个工位,每20人一组混检,站成两排。

快到检测时间时,志愿者拿着喇叭在楼下喊,“下来做核酸了!”另一位志愿者站在检测区入口处,进一个人,在总人员名单上打钩,1400多位居民,先到者先测。

这种方式使得现场很混乱:有时候8点多通知做核酸,老人6点多已经在楼下排队;有人听不到喇叭声,躺在家里睡觉;人容易堵在检测区入口处,导致拥挤,需要志愿者维护秩序,检测速度缓慢。

“我们就想一栋一栋叫。”一位志愿者说。但方式还是用喇叭喊,很多人仍然听不到,效果有限。

“我就想试一试建楼栋群。”倪春芳打印出每栋楼的人员名单,寻找楼长,“先找党员,吃财政的。”如果楼里没有财政供养人员,她优先找年轻人,问他们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任务,有的人“嫌烦”,不愿意,她就再找人。

倪春芳找了3天。封控前一天,她正好找到了所有47个楼的楼长,并建了47个楼栋群,打印出群码。

3月31日晚上,倪春芳给每位楼长发了楼栋人员名单,让他们挨家挨户上门核实,保证每户至少一人进群,便于发布信息、通知核酸检测时间。

有的楼长发现少数老人不会用手机,就上门提醒下楼做核酸检测。还有的老人瘫痪,居委会请医务人员上门核酸检测。

提前核实信息很必要,尤其是老小区。普陀区甘泉苑的志愿者刘慧告诉记者,小区老人很多,因为没有帮助老人提前登记信息,进行核酸检测时,志愿者要帮老人在“健康云”手动输入他们的身份证、名字、单位地址,生成“核酸码”,耗时耗力,导致队伍中途拥堵。

更令她苦恼的是,“核酸码”起初只限当天使用,每次都要帮老人重新输入信息,直到核酸码有效期调整为30日后,检测速度才加快。

为了加快检测速度,倪春芳在小区南北区域各设置一个检测点,每个区域由楼长组织,举着楼牌号,按顺序一栋栋楼做核酸检测。

比如,1号楼的楼长组织居民下楼,安排20人先进入检测区,剩余人在等候区,两米间距排队。点位上的志愿者根据前一栋楼的进度,通知2号楼楼长准备,2号楼楼长接着在群里通知居民下楼,以此类推。

这个过程中,楼长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按照名单清点本楼人数,保证不漏人。

闵行区晶华坊小区的居民王强告诉记者,每栋楼做核酸检测时,楼长不清点人数,导致不同楼栋的人互相插队。

有时候,青水湾的楼长们也无法保证所有居民能及时下楼检测。一位楼长说,有几个小伙子怎么叫都不醒,等所有人采样结束,再安排他们采样。还有的孩子要上网课,也安排他们最后采样,保证每栋楼居民采样时不交叉。

4月1日,青水湾的居民按照新的方案进行核酸检测,检测时间缩短为5个小时。不过,楼长们发现,整栋楼居民一起下楼,电梯和楼梯会出现堵塞。

他们再次细化排队方案:对有电梯的高层楼住户,先通知前几层的人下,再通知后几层的人下。对走楼梯的低层楼住户,先通知第一层楼和最后一层楼的人下,再通知中间楼层下,减少下楼人员的密度。检测时间因此缩短为3个多小时。

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减缓检测速度,需要志愿者细心留意。有的志愿者发现,PDA(核酸检测登记手持终端)在强光线下识别不出“核酸码”,就做了一个大纸箱,避光扫码,以提高排队效率。

还有志愿者注意到,医护人员每次拿棉签都要在袋子里找,于是提前备好棉签,放到桌上。

倪春芳安排20组人中的第一人拿着采集管,20组人中的最后一人拿条形码,协助医护人员检测,“最后一个人拿着条形码进去,医护人员就知道这组人够了。”

有时候,医护人员采样时忘记手消,志愿者会在一旁提醒。

信息透明化很必要

除了进行核酸检测,居民也要多次自测抗原。第一次组织抗原检测前,倪春芳让居民在门口放一个环保袋,楼长领取试剂后,分发到每户环保袋里,避免与居民接触。

这是倪春芳2020年在青浦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时学来的经验。当时,她在观察点任点长,负责给入境的隔离人员送饭。为了避免接触,她把饭放在对方门口的凳子上。

这次抗疫,倪春芳通知居民,每天定点将垃圾放到门口,楼长和物业上门收取,物资也由楼长分发到每户,保证“零距离接触”。

倪春芳还要求物业保安守住第一道屏障——小区的大门。

她叮嘱保安,医护人员每次进出小区都要进行抗原检测,所有物资必须消杀,并安排志愿者12小时在门口值班。对于团购,她建议居民只团生活必需类物品,并将供应商的资质报备。

有些小区从第一道门开始就出现了裂缝。刘慧了解到,小区门岗看守不严格,有人伪造保供人员证件,进入小区卖菜。3月30日,王强所在楼栋一位居民发热,之后确诊,他询问后得知,对方带孩子去过医院,还逛了一圈菜市场。

还有多位居民向记者反映,小区物资消杀不彻底,团购没有限制,存在感染物资流通的风险。

在4月14日上海市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市疾控中心负责人就为何封控时间已久,还出现阳性感染者的情况回应说,在全域静态管理阶段,虽然居民足不出户,但仍有很多物资在流通。如果存在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不排除接触后造成感染。

尽管严守大门,4月3日,青水湾还是出现两例确诊病例,“可能是潜伏期的病毒出来了。”倪春芳推测。

她给被感染“阳楼”的每户居民打电话,告知他们有确诊病例,不要出楼,并在楼下拉警戒线。

在倪春芳看来,信息透明化很必要,“(收到)任何通知、公告,应该第一时间告知社区的居民,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和心理疏导。”

就信息透明化问题,上海浦东新区封控区的一名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告诉记者,出现核酸异常情况后,疾控部门直接与居民联系,告知异常情况。居委会要等街道通知,信息比居民本人滞后,“这中间的时间差,可能导致这户居民楼道里的其他户感染。因为如果他自己不吱声,没人知道他异常,我们居委和物业那会儿也不知道要给楼道消杀。”

多位居民向记者反映,居委会从未向居民公示过哪栋楼有确诊病例。“这当中存在风险,假如志愿者搬东西,进入有确诊病例的楼栋怎么办?”一位居民说。还有居民说,楼栋出现确诊病例后,居民不知情,出门取物资,存在感染风险。

得知有确诊病例后,倪春芳立即上报,要求及时转运。但确诊的那对夫妻不肯转运,说放不下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倪春芳承诺他们,老人和孩子如果确诊阳性,安排一家人一起隔离,两人才安心转走。

他们一转走,倪春芳就安排一名物业人员消杀。但这位物业人员害怕感染,不敢进楼。倪春芳给他讲自己在青浦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时的经历,对他进行心理疏导,“你看我一个女的,当时防疫的时候,没有防护服,也得上。”她教他如何戴口罩、手消、脱穿防护服。

有人消杀后,倪春芳又上报街道,请医务人员上门为“阳楼”的居民上门做核酸检测。

这一系列操作及时切断了感染源。而其他区域的多位居民向记者反映,小区出现确诊病例后,没有及时转运确诊病例、封控相应楼栋,也没有安排人消杀,导致疫情扩散。

4月13日,嘉定区嘉豪社区一位居民说,楼栋出现确诊病例后,近10天没有做核酸检测,无人消杀。该小区党支部书记称,已向相关部门反馈过以上问题,没有回复。

信任感是慢慢建立的

由于守住大门、封控“阳楼”、有序组织做核酸检测,自4月3日之后,青水湾小区再无新增确诊病例。

不过,随着封闭时间越来越长,居委会需要做好保供工作。倪春芳说,由于开始的封控时间通知为5天,很多居民只购买5天的生活物资,4月5日那两天,办公室的电话明显增多。有人说,家里快没吃的了。有人说,缺药。还有人问,为什么不解封?

他们联系保供单位,为居民购买蔬菜、米、面。起初,卫生巾、奶粉、尿布等物品没有购买渠道,倪春芳和保供单位商量,制定套餐。

还有一些琐碎的生活物品,倪春芳建议居民共享。一位楼长说,她常常游走于楼栋里,传送居民互助共享的酱油、药品。

除了保障生活物资,居委会安排1名工作人员负责配药。每晚6点前,楼长在群里收集配药信息,标注楼号、姓名、电话、药名及剩余药量,交给工作人员。

由于每天配药人数较多,工作人员先给快吃完药的居民配。

第二天,工作人员早上四五点起床,拿着楼长从居民环保袋里提前收集好的社保卡,前往属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配药,排队五六个小时才能配到。

精神类药物在两家医院配不到,工作人员要开几个小时车去青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配药。后来,看工作人员辛苦,3位居民主动提出帮居委会配药。

信任感是慢慢建立的。

刚开始组织做核酸检测时,一位女士说母亲是血透病人,要坐轮椅,不肯下楼。倪春芳推着病人的轮椅,送她下楼检测,并为小区的血透病人、孕妇开通绿色通道。有父母不想让婴儿做核酸检测,说戴口罩闷,倪春芳为年龄小的孩子准备防护面屏。

小区封控以来,物业和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在办公室打地铺,不能洗澡。倪春芳把打地铺的照片转发给志愿者,请他们发给居民,“让待在家里隔离的人看看工作人员的不容易。大家彼此多些理解。”

每隔几天,她就给居民发几段鼓励的话,让大家足不出户,耐心等待转为管控区。

不过,总有人喜欢半夜出来溜达。倪春芳让志愿者监督,一旦发现有人出门,及时进行劝阻。

遇到不听劝阻的居民,她就让他们做志愿者,服务大家。

倪春芳觉得,除了做好前期工作,防止交叉感染外,还应该“发挥民间力量”。这次抗疫,她招募了132名志愿者,分为后勤保障组、核酸点位组等7个组。

随着转为管控区的时间逐渐逼近,倪春芳感觉到,“大家有点蠢蠢欲动”。不断有居民在群里问,“小区什么时候能转为管控区?”

4月19日,小区转为管控区。前一天晚上,倪春芳召集物业、业委会开会,商量管控期间的防疫工作。管控期间,居民可以自行活动、拿快递、倒垃圾。倪春芳安排志愿者穿着马甲巡查,避免人员过度聚集,“还是要在实战中不断改变方法。”

最重要的仍是守住大门。两名志愿者每天分类物资、检查投放快递的人员是否有48小时以内核酸检测报告。物业保安对物资进行全面消杀后,居民每隔两米距离,排队领取快递。

如果一切顺利,再过7天,小区就能转为防范区。

但倪春芳不敢松懈,“只要出现一例确诊,防范区也会再次变为封控区。我们期待全面清零那一天。”

(文中刘慧、王强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尹海月 王烨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2年04月20日 05 版

关键词: 工作人员 医护人员 人员名单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