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银行业吹响“抢人大战”号角 招人容易留人难困局待解

2022-03-14 14:38:27 来源:证券时报

证券时报记者 李颖超 杜晓彤

《围城》一书中所言“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用来形容许多银行从业者的心态或许很贴切。

进入2022年春天,各家金融机构春季招聘如火如荼地展开,不少国有大行、股份行开放校招报名通道。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查阅各家银行招聘信息发现,金融科技复合型人才特别受青睐。例如,交通银行仅总行金融科技部门就计划招收900人;邮储银行还设总行信息科技部招聘专场;民生银行则推出“民芯金融科技人才计划”,在内部培养此类人才。

“为了缓解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银行和各大国企、央企一样扩招。”一位城商行人士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一方面,银行要履行保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数字化趋势又将持续对基础岗位形成替代,因此扩招自然就向具有数字科技能力的专业人才倾斜。

与如火如荼的招聘盛况一同存在的还有逐渐走高的人员流动率,这也是近几年银行业务结构转型和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大批银行基层岗位的员工不再把一家银行的“铁饭碗”一拿就是一辈子,尤其是年轻银行人的离职率大幅提高。

多位受访的银行业年轻员工均向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表示,身边有不少同事或朋友离职。不过,大部分年轻人依然在银行体系内流动,只是从这家银行转向另一家银行。

春季招聘忙

阳春三月,银行业吹响“抢人大战”号角。

目前,农业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行已开放春招报名通道,民生银行、广发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等股份行及众多中小银行春季招聘也纷纷拉开帷幕。

其中,民生银行大手笔招收3660人,分别为总行、各分行及信用卡中心、金融科技子公司和金融租赁子公司超400个岗位招揽人才。此外,宁波银行今年春招也计划招收超3000人。

“秋季招聘一般以国内高校毕业生为主力军,春季招聘会有较多留学生参与。”有资深银行业从业人士告诉记者,银行的招聘大季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近年银行的招聘热度依旧没有减弱,“一方面校招也是顺应国家要求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另外大行这两年退休的人员不少,也需要新鲜血液”。

华东区某国有大行人士告诉记者,从大行的情况来看,基本上社会招聘的比重较低,主要是以招聘应届毕业生为主,“新人都是从学校招的多,除非银行有组建新部门的要求——需要有一定经验的员工”。

今年春招公告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各大银行对招揽金融科技人才的热衷。例如,交通银行仅总行金融科技部门就计划招收900人,其中包括业务分析师、数据管理与分析应用、软件开发工程师、IT系统管理、业务测试等岗位。

邮储银行则专设总行信息科技部春招专场,同时开展社招和校招。其中,社会招聘包括架构类、需求与测试类、软件研发类、运行维护类、数据分析类、科技风险类、综合管理类7大类;校园招聘包括信息技术类、金融经济类2大类。

民生银行总行还专门推出“民芯金融科技人才计划”,以培养一批能将技术创新应用到相关金融场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招聘岗位包括软件研发、大数据、运维、信息安全、金融科技产品经理5个方向。据介绍,该计划不仅面向计算机、金融工程等相关专业,同时也欢迎设计学、心理学专业的学生。

用人向“科技”倾斜

“为了缓解疫情对就业市场的影响,银行和各大国企、央企一样都在扩招。”一位城商行人士向记者介绍,银行一方面要履行保就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数字化趋势又将对基础岗位形成替代,因此扩招自然就向具有数字科技能力的专业人才倾斜。

一位华东资深银行从业人士也有同样的感受。“科技进步确实对银行的人员吸纳产生着影响,现在银行所需的基层人员明显变少,很多业务处理速度也变得更快。”他向记者表示,比如涉及科技类的工作,许多银行都选择跟外包公司合作。

他告诉记者,尽管随着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支付手段快速发展以及银行对大数据的运用,基层人员可能会越来越少,但前一段时间,各大行对于网络科技人员招聘还是热火朝天。

这与银行正在推进的数字化转型有关,几乎所有银行都在财报中强调“加强金融科技能力建设”。例如,工商银行在2021年半年报中指出,要有序推进金融科技人才兴业工程,加大 “科技菁英”校园招聘力度,积极引入高端社会化专业科技人才,探索建立“科技培养——业务使用”的金融科技人才“蓄水池”机制,积极培养“懂业务、通技术”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队伍。

金融科技已成为赋能银行各个业务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银行在此领域的投入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据披露,2021年6月末,建设银行金融科技人员数量为14012人,较2020年末增加超900人,占集团人数的比例增至3.79%;2021年上半年,邮储银行信息科技投入52.0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3.3%;招商银行同期信息科技投入50.55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营业收入的3.26%。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除了招聘岗位的变化,现如今银行的招聘与几年前在专业结构与经验侧重点上也有较大的不同。这点在银行校招笔试题的设置上也有所体现。近两年,银行校招笔试题常常因题型怪、偏、难,涉及物理、数学、机械、天文等大量理工科知识而上热搜。

一位参加银行校招的应届生告诉记者,参加校招前,考生都会刷往年的笔试真题做准备,“但今年的笔试题和历年真题比起来,多了很多以前不怎么涉及的题型,还有很多银行偏重数学题和逻辑题,金融经济的题少了很多”。

“银行笔试题中偏理工科类考题有所增多,主要是因为银行选拔人才的倾向发生了变化。”一位银行人力资源部人士也证实,“特别是疫情发生后,数字化转型趋势一下子凸显,银行也需要一批基础扎实、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员工,以适应未来科技赋能不断加强后,可能需要培训转岗的挑战。”

在一些非技术序列的岗位招聘中,多家银行也将同时具备信息科技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列入优先选项。例如,农银理财在春招基本应聘条件中明确表示,“具备经济金融与信息科技等复合专业背景者优先”;南京银行也在数字银行岗的招聘描述中表示,“将重点培养既精通IT技术又熟悉银行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招人容易留人难

尽管银行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的招聘大户,但招聘侧重点和人才需求的改变也使得不少银行校招出现“招的多、留的少”现象。

这也是近几年银行业务结构转型和行业环境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之一:大批银行基层岗位的员工不再把一家银行的“铁饭碗”一拿就是一辈子,尤其是年轻员工的离职率已大大提高。

多位受访的年轻银行业从业者表示,身边有不少同事或朋友离职。“和我同期进入银行工作的,已经有不少人选择了离职。”一位股份行校招生告诉记者。

“目前来看,银行已经不是以前的黄金发展期,整个行业目前市场压力都比较大。”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在面对很大的工作压力又没有高收入作为回报时,年轻从业者的高流动就难以避免。

柏文喜也告诉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银行属于传统行业,业务也多属于标准化业务而显得创新与活力不足,加上存量时代到来导致的竞争压力加大,从而引发银行业工作吸引力相对下降。

从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在当前市场化竞争下,银行从业者普遍面临着较大业绩考核压力,这也成为年轻银行人离职的一个主要原因。“银行考核指标多,考试也多。”一位中小银行理财经理表示,身边有不少人离职,除了是因为有更好的职业选择外,通常是因为业绩考核压力太大。

前述股份行校招生也向记者表示,其所在的股份制银行年轻人辞职偏多,国有大行的离职不多,主要还是因为股份制银行很多以产品销售为主,业绩压力大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前台压力大、比较辛苦,自由支配的时间少,收入也不是很可观”。

年轻一代择业观已不同

事实上,除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年轻一代的择业观也与老一辈有所不同。

“总体来说,刚进来的新人对银行的工作认可度不是很高。”一位华东区资深银行从业人士告诉记者,诸如一些有留学背景或是学历较高的应届毕业生来银行呆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太安心了,而想办法跳槽。

“现在整体上银行的人才流动在变大,因为年轻人本身思想活跃度比较高,加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等原因,他们的信息也比较灵通,无论是横向对比还是纵向对比,他们都会有自己的衡量。”前述资深大行从业人士告诉记者,有一些自身能力比较强的应届生,一旦收入或是工作环境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基本上说走就走了,没有太多的纠结。

该人士进一步对记者表示,银行业是个传统行业,而且偏服务行业,当下社会已经多元化,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对年轻人来说是比较多的,“况且又有很多职业是有自由支配时间或者是收入更多的,比如直播之类的,所以就业的想法肯定跟以往不同”。

除了思想的活跃与开放,以及信息更畅通,年轻一辈中许多人不需要为升职感到发愁,“家庭背景普遍比较好,因此对于职业的选择更有自主性和底气。”有业内人士表示。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年轻人不约而同地对客户经理,尤其是对公客户经理岗位表现出兴趣,这一岗位被认为是“更具挑战性”、“能打开知识面”、“利于个人成长”。而年轻人“更期待与不同客户沟通”、“给自身带来改变”。

“其实我自己蛮想挑战一下市场部门的对公客户经理岗的,但目前还是没有勇气转岗。”前述城商行风控人士说。

前述股份行的校招生也向记者表示,虽然自己更倾向于中后台岗位,但也想做公司客户经理,“很好奇,觉得这对自己的改变会比较大,很有挑战性”。

离不开的银行人

尽管就单家银行情况来看,年轻人的离职率明显提高,但若将维度拉长到整个银行业,情况却未必如此。如多位受访的银行业年轻人所言,身边的同事即使离职,大部分都在不同银行间跳槽流动或者进入公务员体系,少数进入金融租赁、券商等其他金融机构。

“银行人普遍是在体制内找机会——毕竟还是更稳定,而且岗位在民企中很难找到匹配的。”前述城商行人士告诉证券时报·券商中国记者。

据他介绍,银行不同岗位的职业选择情况不同,对公的客户经理和理财部门的员工大都是银行间流动,“对公客户经理选择还算多一些,还可以去融资租赁、担保等,柜员要么转行,要么还是柜员”。

有意思的是,尽管对银行工作有不少牢骚,但记者问及“如果时间会重来,你还会不会选择进入银行工作?”无论是已经离职的前银行人还是正在银行工作的年轻人,都给予肯定的回答。“银行的工作压力大,但还是很锻炼人的。”一位银行客户经理说。

一位已经离开银行业的前股份行人士告诉记者,他大学时读的是财经类专业,当初通过校招拿到了股份行前台的工作,“如果重新选择的话,校招时可能还是会进入银行。毕竟,基于自身专业及可选择岗位,同学们选择银行岗位的比例比较大”。

“尽管现在待遇不似20年前,但在一些省份,银行还是能提供比较体面且收入稳定的工作。”华东区资深银行从业人士也向记者表示,在个人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之下,很多人干的时间久了就自然稳定住了,“特别像中小城市以下这些地方,在银行工作的收益还是稳定一些”。

关键词: 证券时报 客户经理 中国记者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