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女孩子喜欢吃粉,这个话似乎一点都不假。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吃螺蛳粉,那么螺蛳粉爆红的背后,究竟是行业怎样的一个发展呢?
走在柳州街头,随处可见螺蛳粉店。无论早晚,吃一碗螺蛳粉是当地人的日常习惯。这个碗起源于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当地小吃,现在是柳州最抢眼的新名片之一,关于螺蛳粉这个话题,经常在网上搜。
柳州,是中国西南重要的工业城镇,占广西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是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全国销售的汽车十辆有一辆产自柳州,在这样的工业小镇,为什么一碗小蜗牛粉会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
“变得流行”源于改变。从2014年底,第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诞生,到2020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只用了6年时间。袋装螺蛳粉现已出口到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整个产业链约有25万个就业岗位。
袋装螺蛳粉的兴起是中国经济弹性和供应方结构改革的生动注脚。
其实螺蛳粉“走出去”的欲望和步伐从未停止过。早在2010年,柳州就鼓励商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店,但很多食材只能空运,大大增加了面店的运营成本。目前同时烹饪的模式无法满足更多食客对正宗柳州螺蛳粉的需求。
作为一个长期以汽车、钢铁和机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工业思维”根植于柳州的基因和血液,面对新的形势,柳州人开始思考:蜗牛粉能否制成袋装即食食品,既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又能以正宗的方式向食客输送螺蛳粉?
这个课题最早是2014年几个小作坊诞生的突破了袋螺蛳粉难度。
当时几乎所有袋装螺蛳粉都是小作坊生产的:租房、关门、在里面炸;有些用塑料袋和瓶子包装,最长保质期不超过10天;其他人因卫生问题被执法部门逮捕。
当地人敏锐地意识到,袋装蜗牛粉很可能会引发“粉”供应方的结构性改革。
2015年初,柳州提出了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的发展理念,确定了柳州螺蛳粉产业的机械化生产之路,此后,柳州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螺蛳粉生产标准和发展规划。
从制定袋装螺蛳粉标准,申请“柳州螺蛳粉”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建立螺蛳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螺蛳粉原料基地,销售数据的快速增长都离不开对这种本土小吃的精心呵护和培育。
经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一些企业开发了袋装即食螺蛳粉,可以长期保存,携带方便。袋装蜗牛粉的保质期从最初的30天延长到60天和180天。这为螺蛳粉在网络上的流行奠定了基础。
柳州还开设了螺蛳粉产业园,以集约化发展为重点,推动“小作坊”进入“产业园”,为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创造便利条件,集群效应逐渐显现。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为螺蛳粉行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部分生产企业90%的流程都是自动化的。
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和多元化的新产业格局正在柳州:加速推进,带动水稻、竹笋、豆类、木耳等50万亩原料基地建设。涵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领域,发展工业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这些不仅进一步增强了螺蛳粉的“吸粉”能力,也为当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