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随着新能源汽车兴起,“造车新势力”一路高歌猛进,国内的汽车产业版图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些并无汽车产业基础的城市开始崛起,而一些传统的汽车大市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平平。
传统汽车强市,能否成为新能源汽车强市?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重庆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教授(原汽车工程学院院长)郭钢。
传统汽车强市更有优势
重庆日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些过去汽车产业基础并不强的城市异军突起。这是不是表示,发展新能源汽车,传统汽车大市并没有优势?
郭钢:其实传统汽车大市也有优势。
首先,新能源汽车除动力驱动系统是纯电、混动、氢燃料电池外,底盘和车身结构仍然需要大量传统汽车零部件。从整体比例上来看,新能源汽车真正的新兴零部件(新能源动力驱动系统)只占1/3左右。对传统汽车大市而言,只要把新的这一部分引进来或者培育起来,再在传统配套板块里选优质的供应商资源,上马新能源汽车项目,可以做得更快更好。
其次,除了制造和配套环节,还要有研发、人才、检测等体系的支撑,这往往需要很多年积累。重庆在这方面体系是非常完善的,所以重庆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后劲和潜力很大。
重庆日报: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一些大的传统车企,因为产业链供应链的固化,“调头”非常困难,可能会阻碍和拖累新能源板块的发展。
郭钢:这个观点我觉得有些片面。传统车企发展新能源汽车,可能确实会遇到上面的问题。但它完全可以从原有体系里独立出一个子公司,比方说通过控股、参股或者合资成立一个子公司。这个子公司的供应商,可以按照新能源产业链的要求来重新布局。
比如长安,它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就叫长安新能源,此外长安还另外成立了一个科技公司——阿维塔,打造高端新能源智能汽车。小康的新能源公司叫金康新能源汽车公司,也独立于传统板块。这样一来,它们就可以重新选择供应商,不受传统业务的影响。
需要打造一个生态圈
重庆日报:前几年,重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增速。对此,本地车企表示,是因为前几年还没到新能源汽车大发展的时候。对于这种说法,您怎么看?
郭钢:这是一个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怎么去兼顾的问题。过去是卖燃油车赚钱,卖新能源汽车不赚钱,传统车企首先要保证当前存活和发展,所以相对稳健。但是如果技术不研发,后期也不可能达到市场认可的规模效应,所以企业虽然新车上市不多,但投入研发的资金却很多。这是传统车企的发展策略。
而造车新势力不一样。很多造车新势力的钱来自资本市场,资本是需要尽快有回报的,所以前几年哪怕是前期亏钱,他们新车上得也比较猛,希望迅速抢占市场。这是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在发展模式上的差异。
重庆日报:重庆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应该如何做?
郭钢:首先必须弄清楚行业的短板和补强的方向。重庆要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短期必须解决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电问题,可通过本土企业投资建厂或者引进三大电企业解决;中期必须解决芯片供应,解决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卡脖子领域;长期必须在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自动驾驶方面填补空白。
围绕上述目标,政府首先要研究政策导向。要把新能源汽车研发出来并把它卖出去,或者通过共享经济把它应用好,这就要打造一个应用服务的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包括研发、生产、销售、供应、检验检测、售后、运营服务等。
从政府的角度,就是要关注整个生态,而不是只是一个整车厂、一个供应商。比如说针对用车的环境,充电桩怎么建?地方对买车用车提供哪些政策优惠或支持?这一系列问题,都要站在生态的角度来考虑。
此外,发展新能源汽车一定要深度融合,比方说传统车厂就要和ICT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深度融合。ICT企业在互联网运维、人工智能技术、软件技术这些方面很有优势。金康新能源和华为的深度融合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跨界融合是趋势
重庆日报:其实不一样的方面还有很多,比方说现在好多新能源汽车售卖都不是在4S店,有的车商采用的是体验加网上订车的直营模式,有的干脆就在商场进行展示售卖,这种市场端的变化意味着什么?
郭钢:因为现在好多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人,把新能源汽车当成是一种电子产品,对他们而言汽车的功能性有了很大改变,新能源车也不只是车了,而是和智能网联的体验深度绑定,所以说到新能源汽车就必须要说智能网联。
在美国拉斯维加斯每年举办一次的全球消费电子展,叫CES,多年前就把新能源智能汽车当成电子产品拿去参展了。这就是抓住了年轻用户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用车心态,可能一款新能源车的驾驶性能、舒适性等还不如传统燃油车,但年轻人不太在乎这些,他们在乎的是那些比较好玩的智能网联功能。我们需要深刻理解新行业年轻用户的新逻辑、新需求。
重庆日报:我们的产业要素搭配是不是也要进行新的调整?
郭钢:没错,比如与ICT深度融合的新能源车企,在选址上就不像是传统的工业企业,在郊区划一块地就可以,他们的人才可能更喜欢在闹市区的写字楼里工作,对于周边配套、生活环境品质的需求也不一样。
另外,我们极为需要跨界融合的人才,不是传统车企的,也不是传统IT的人才。现在的关键是,没有哪个高校是按这种模式在培养人才,都是单一学科,搞软件的不懂汽车,搞汽车的不懂软件。其实重庆相关应用场景都有,具备培养跨界人才的基础条件,如果能率先培养一大批这种人才出来,那我们的后发优势就不得了。
随着软件定义汽车潮流的到来,软件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中占比和价值越来越大,跨界融合型软件人才将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重庆市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支持下,重庆大学面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人才急迫需求,按照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三结合特点,在两江新区即将成立高等工程师学院,按项目制、产品导向、产教融合模式,培养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跨界融合软件人才,将助力重庆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本报记者 白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