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蓬勃发展,新的品牌和车型不断涌现。而进入3月以来,多家车企上调了新能源汽车销售价格。细读这些车企的调价公告可以发现,涨价的原因大多为迫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新能源汽车赛道未来是否能够持续快速发展,仍然有待时间的检验。
2022年年初,涨价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最大的话题。据不完全统计,受原材料价格大幅持续上涨影响,进入3月以来,已有超20家新能源车企宣布涨价,涨幅最高超过3万元。这波涨价潮为何来势汹汹,会维持多久,又将给消费者和车企带来什么影响?
涨价车企超20家
据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超20家新能源车企扎堆涨价,包括特斯拉、理想、比亚迪等。
3月10日—17日,特斯拉Model3和ModelY部分车型起售价在八天内跳涨三轮。其中,Model3后轮驱动版、高性能版起售价分别上涨1.4万元和2.8万元;ModelY后轮驱动版、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分别上涨1.5万元、2.8万元和3万元。
同样涨幅惊人的还有小鹏汽车。近日,小鹏汽车发布公告称,将上调在售车型补贴前售价,幅度为1万—2万元。而最近发布的售价显示,小鹏P7670E和670E+两个版本车型的涨幅已经超过3万元。
对于此次涨价潮,理想汽车CEO李想公开表示,二季度电池成本上涨幅度非常“离谱”。目前来看,和电池厂商已经合同确定了二季度涨价幅度的品牌基本上立刻宣布涨价,还没涨价的品牌在涨价幅度谈妥后会普遍涨价。
对于特斯拉Model3、ModelY以及理想ONE这样的高端车型来说,由于自身的技术以及产品力上的优势比较明显,价格上涨对销量影响比较小。比如,特斯拉中国旗下的ModelY,在今年1月就开始价格上调,售价从28.07万元上涨到30.18万元,涨价幅度高达2.1万元。但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月特斯拉ModelY的销量依然达到了32403辆,同比增长599.85%,环比仅下跌2.68%。
值得注意的是,亦有新能源车企宣布不搭乘此次普涨列车。3月25日,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在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会上表示,当前蔚来没有提价的想法,接下来会根据市场情况决定是否调整定价政策。
消费者心态复杂
中国商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面对愈演愈烈的涨价潮,有消费者表示涨价不会影响自己的购车计划,也有人选择持续观望。
“涨价对于销量没什么影响,这几天来咨询和订车的消费者依然有增无减。锂电池等原材料价格上涨预计还会持续,短期内恐怕很难降价,而且未来价格会不会进一步上涨也很难说,此时不买更待何时?”一位特斯拉销售人员对中国商报记者如此表示。
一位特斯拉车主告诉中国商报记者,他在去年年末订购了一台特斯拉ModelY后轮驱动版,此轮涨价让他“净赚”4万元。“我最近看到二手特斯拉的价格也涨了,买到手再卖出去还能赚钱,买车像是买理财产品。”
3月25日,中国商报记者在比亚迪王朝网环耀4S店外遇到了前来试驾的李先生。“今天来看看车,合适就买了。我相中的本身也是20万元左右的车,涨价3000元完全能接受。但比亚迪这次涨价确实非常突然,完全没给消费者反应的机会。”李先生说。
“本来打算订车,涨价前两天我还去试驾过,当时联系的两家4S店销售都对涨价完全不知情,等到3月16日到店已经来不及了。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波涨价了,心里真的挺难受,暂时只能算了。”合肥市民卢先生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
记者在比亚迪官方微博上看到,3月15日23时50分,比亚迪发布公告宣布上调王朝网和海洋网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并称此次价格调整将于3月16日零时起生效,时间差仅为10分钟。而就在今年1月涨价前,比亚迪曾为消费者设置了10天预留期。
对于涨价后新能源车市的情况,乘联会3月24日发布的预测数据显示,虽然近期锂电池原材料价格上涨,部分头部车企进一步上调指导价,但从终端表现来看,销量尚未受到明显影响,预计本月新能源汽车市场仍保持三位数的同比正增长,渗透率有望达到历史新高。
涨价并非行业常态
新能源汽车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使业界对新能源汽车销量的增长空间有了更高的预期。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新能源汽车普涨的根本原因是电池原材料大幅涨价。同时,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以及自去年起延续至今的“芯片荒”也有一定影响。
“据测算,在动力电池的原材料中,仅镍和碳酸锂的价格暴涨就能为一辆普通A级车增加7000—8000元的成本,对于特斯拉等高电池容量的产品价格影响都在万元以上。因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在今年年初就经历了一轮涨价。在原材料迅猛涨势下,未参与第一轮提价的车企也会考虑到原材料价格对利润的影响进而提价。此外,生产端和加工端所使用的能源及金属加工件也均有小幅上涨。”盖世汽车研究院总监王显斌进一步解释道。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近日表示,本轮原材料价格超常规上涨,背离了正常供需关系,属于非理性上涨。协会已将原材料涨价纳入监测视野,并会于近期加大行动力度,向相关主管部门提交应对建议。
刘宗巍也表示,这波涨价潮也可能有部分公司借机炒作、囤积居奇的因素。对于这类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部门正在加强监管和打击。
那么,新能源汽车本轮涨价潮将持续多久,又是否将成为行业常态呢?
“今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财政补贴政策实行的最后一年。对于上海的消费者而言,今年也是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产品即送车牌的最后一年。消费者会在涨价和个人能否拿到一些隐性福利的维度上进行权衡和决策,预计至少半年内新能源汽车的价格会维持高位。”王显斌说道。
“因消费终端需求旺盛,车企也拥有涨价的底气,短期内仍有涨价可能。但在有关部门的监管和引导下,涨价不会成为未来的常态。”福田研究院技术员姚晗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宗巍也认为,长期来看,涨价不会成为行业常态。在需求增加之初,供给的相对不足会导致价格上涨,但也会推动供给端扩大生产,直至供需平衡,价格回归至合理区间。“从原材料的储量来看,现有电池体系下新能源汽车的持续大规模普及应该不会受到资源的制约。而从未来技术进步的潜力来看,动力电池所需的关键材料数量可能还会减少,同时材料回收利用的效率也有望更高。所以我判断,最终新能源汽车的价格将回归市场经济的规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
车企供应链布局面临大考
本轮新能源汽车涨价潮,将成本压力与供应链管控问题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特别是那些以薄利换取多销的车企,成本的上涨就意味着微薄的利润可能变成亏损。
“高端车型由于附加值高,只要消费者认可和喜欢,即便涨幅较大也不太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热情。相比之下,涨价对低端品牌的影响更大。”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祁海珅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重压之下,低端品牌开始加快从底部向腰部市场转型的步伐。今年2月,欧拉旗下两款车型黑猫与白猫开始停止接收新订单,同时针对售价超过10万元的好猫提价6000—7000元。对此,欧拉CEO董玉东发布公开声明称,起步阶段欧拉希望在量上寻求一定突破,以此形成一定的市场声量。但从整体战略来看,欧拉将更注重推动品牌向上成长,将越来越注重15万—20万元的腰部市场,而不是在底部市场纠缠。
“涨价潮促使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供应链布局策略。过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供应链布局更强调效率;而未来随着国际形势变化和产业格局重构,企业必须在供应链的效率与安全之间,找到更偏向于安全的新平衡点。这是大势所趋,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研究员、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刘宗巍表示。
刘宗巍还认为,还要深刻认识到本轮产业重构将催生多元主体协作、多种资源共享的新型产业生态。为此,整车企业应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零部件清单,彻底转变此前层级化、供货型的供应商管理理念和模式,相关核心供应商也应积极探索,双方相向而行,谋求建立合作共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核心零部件子生态,并协同分工,向上游原材料做一定程度的扩展。
3月24日,中国信通院发布1—2月新能源汽车行业运行监测报告。报告显示,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创历史新高。2022年1—2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良好发展势头,产销规模远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新能源汽车行业克服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多点暴发等不利影响,延续上年高速发展势头,继续保持高水平生产供应稳定,市场认可度不断提高,1—2月累计市场渗透率17.9%,出口10.5万辆,同比增长381.7%。
在终端需求持续高增的背景下,国泰君安判断,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和资源价格上涨等成本压力对市场影响仍相对可控,随着芯片供应的逐步缓解,传统车企和新势力重磅车型的陆续推出,以及智能驾驶体验感的进一步提升,预计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50万辆,继续保持50%以上增长。 (王彤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