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的电动化、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与升级,对产业链高效融合、产学研合力协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聚焦到汽车不可或缺的底盘,正迎来从传统底盘到电动底盘,再到智能底盘的技术变革。智能底盘成为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融合载体,它是汽车智能驾驶落地的基础,更与智能汽车安全、可靠行驶、减排降碳等行业转型焦点息息相关。
为进一步凝聚整车、零部件及科研院所的优势力量,形成并发挥合力,推动智能底盘共性技术突破及产业化发展,去年4月,由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成立了“线控制动与底盘智能控制工作组”,工作组成员由主流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高校及研究院所的专家组成。去年7月,“线控制动与底盘智能控制工作组会议暨智能电动底盘路线图启动会”在北京举行,这意味着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的研制正式提上议程,智能底盘的技术路线推进进入到有章可循的阶段。去年10月,《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框架出炉,立足全行业高度的智能底盘技术路径蓝图初具雏形。
日前,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清华大学承办的《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专题讨论会在线上举行,与会专家对《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研制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讨论,并向行业企业征求意见。据悉,按照此前的规划,征求意见在4月底结束,汇总意见后经过专家组的评判与修订,今年7月《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有望正式发布。
路线图覆盖技术全领域
按照《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的框架,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的研制,设立咨询组和总体组。并按两纵四横的理念设立了6个工作组:两纵是乘用车智能底盘组、商用车智能底盘组,四横是线控制动组、线控转向组、开发与测试平台组、标准规范组。其中乘用车智能底盘组和商用车智能底盘组统领其他4个工作组。
路线图的研究内容涵盖三个方面:一是智能底盘产业与总体目标,以及2025和2030年的阶段目标;二是智能底盘的产品、技术和能力的现状分析;三是路径选择与行动建议,包括2025年、2030年产品与技术发展路径,关键技术指标,关键行动计划和时间表。
“《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的核心思路是,基于自主可控产业链的总目标,采取跟随发展和赶超发展结合,部件与底盘融合,乘用车与商用车并举,发挥整个行业的力量,充分沟通与交流,制定路线图。”在征求意见专题讨论会上,路线图编制工作总体组组长、清华大学教授张俊智说。
从乘用车到商用车,从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到开发测试、标准规范,《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试图立足行业智能化、电动化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对覆盖智能底盘技术全领域进行技术路线规划和目标的协同制定,力图挖掘和调动全产业的潜力与合力,推动智能底盘技术的全面提升。
智能底盘是发展趋势
打破动力电池系统与底盘框架处于分离状态的传统模式,将动力电池与电动汽车底盘融为一体的创新开发正在业内盛行。而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的制定和发布,将为融合创新与开发提供技术、标准以及路径的全方位支撑。
张俊智表示,车轮与地面间的相互作用是汽车不同于其他运载工具,也不同于其他智能体的最本质的属性。智能底盘则是为自动驾驶系统、座舱系统、动力系统提供承载平台,具备认知、预判和控制车轮与地面间相互作用、管理自身运行状态的能力,具体实现车辆智能行驶任务的系统。
当下,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已经由单一的“储能件”变成了“储能件+结构件”。张俊智坦言,电机动力学作用的强化,促进了动力域与底盘域的融合,据了解,比亚迪与Bosch dTCS(distributed TCS)研发的牵引力控制系统移至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直接控制轮胎滑转,提升了转矩响应速度,清华大学研发的电机参与ABS技术,则提升了路面附着系数。与此同时,底盘与自动驾驶的交互也越来越频繁和密切。“底盘域控集成自动驾驶最小系统及相应通信系统,具备与自动驾驶系统交互极端动力学控制边界的能力。此外,底盘域车辆稳定性控制应同时支持自动驾驶域与手动驾驶域,并在二者切换的过程中承担平滑过渡责任。”张俊智说。
随着电动化与智能化的深度渗透,全栈开发的理念也正在汽车业铺开。华为、百度、上汽零束、长城咖啡、蔚来、一汽解放等等,包括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科技公司都在不约而同地针对汽车的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推出全栈开发的解决方案。
“不可否认,多元化优势企业的集聚为底盘和零部件的发展带来新机遇。同时,智能底盘承载了电动化的深化和智能化的融合,是近期产业升级、技术交融、学科交叉、人才培养的共同抓手。”张俊智说,“《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的工作整体思路,就是通过乘用车与商用车并举,零部件与底盘融合的策略,采取跟随发展和赶超发展相结合的举措,发挥整个行业的合力,将智能底盘技术的研发实现真正的、高效的深度融合与贯通,从而在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实现自主可控产业链,提升汽车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力争2030年实现自主领先
智能底盘在集成传统底盘功能的基础上,有了诸多创新,因此智能化的渗透对底盘也提出了更多新的标准和要求。
底盘与汽车行驶安全直接相关,因此第一个要求仍然是安全。第二个要求是体验,智能汽车对体验十分重视,而底盘是决定体验的重要环节,底盘方面的体验是一种高级的、与汽车运动相关的体验。第三个要求是低碳,底盘智能化后,引入一些耗能的装置,因此低碳也是智能底盘的一项基本要求。
通过技术创新与融合,在充分满足这三个新要求的过程中,《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也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对此,张俊智透露,按照《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设定的总体目标,到2030年智能底盘将达到产品一流、技术引领。在此基础上,《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还将总目标分解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25年,要实现装载自主品牌线控制动、线控转向的智能底盘在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实现批量应用;智能底盘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部件产业链实现自主可控。第二阶段是2030年,自主智能底盘和线控执行的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初步形成品牌效应;智能底盘总体达到国际先进,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智能底盘形成完整的自主可控产业链;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为确保总体目标的达成,两纵四横6个工作组也做了更为精细的技术推进方案和目标任务细化。在《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专题讨论会上,六位路线图编制工作各组牵头人分别介绍了各板块路线图制定的阶段性成果和进展。
其中,路线图编制工作组总体组成员、乘用车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牵头人、比亚迪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凌和平透露,在《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总目标的框架下,乘用车智能底盘板块的具体任务目标是:2025年,智能底盘技术指标可满足L3以上等级自动驾驶,驱动与制动一体化,线控制动和线控转向可实现部分功能冗余方案,以底盘域控和新一代电气电子架构为特征的智能底盘产品实现批量应用,关键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2030年,智能底盘技术指标可满足L4以上等级自动驾驶,驱动、制动、转向一体化控制,线控制动、线控转向可实现全功能冗余,智能底盘具备自学习、自适应和主动控制、支持软硬分离的智能底盘实现量产应用并形成品牌效应;形成完全自主的产业链生态。
凌和平坦言,在乘用车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的制定过程中也遇到诸多挑战,比如现有对底盘制动和转向完全线控化的法规并不完善。此外,在面向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我国亟需制定制动和转向冗余相关法规,并针对不同场景提出不同级别的冗余指标要求。
路线图编制工作组总体组成员、商用车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制定牵头人、一汽解放商用车开发院高级主任师万里恩表示,目前《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征求意见草案中,针对商用车智能底盘设定的具体目标是:2025年,产品功能安全、冗余架构满足整车需求、底盘横纵融合协控;技术指标主要考虑安全性和舒适性;市场目标完成L3底盘及子系统量产;自主底盘系统供应商占据主导地位。2030年,产品实现健康管理和动态综合控制;技术指标增加考虑节能性;市场目标完成L4底盘及子系统量产;自主供应商建立国际领导性品牌影响力。
谈及商用车智能底盘技术路线图在制定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万里恩认为,传统商用车底盘通过多年的发展,在整车成本、能耗、安全方面继续取得重大突破的难度不断提升,同时国家法规不断推动辅助驾驶功能在底盘产品的落地,国内辅助驾驶的相关法规,在实施进度及指标要求上已追上甚至超越欧洲。不过,在供应链层面,客观而言,国际供应商已完成产业布局,其产品涵盖底盘驱动、制动、转向、悬挂控制系统及机械执行部件;国内自主供应商还在发展阶段,在产品性能及覆盖范围还有一定差距。诸多因素构成了我国商用车智能底盘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通过编制技术路线图,汇集整车厂、高校、供应商等行业优势资源、明确智能底盘技术目标及途径,将对智能底盘核心技术的提升,攻克智能底盘技术研发的共性难题起到实质作用。”万里恩说。(记者:王璞)
关键词: 路线图覆盖技术全领域 智能底盘 汽车发展趋势 汽车产业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