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招商局光明科技园的深圳市艾伟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500万,同比增长60%。这是光明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在疫情期间逆势突围的鲜活案例之一。
光明科学城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服务于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服务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构建,肩负重要历史使命。
随着光明科学城建设的推进,光明区引进和培育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且发展速度较快,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一组数据作为佐证。光明区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经济指标实现“双增长”: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1-6月营收总额同比增长9.4%,较一季度回升17.5%,增速位居全市第二;科技服务业企业1-6月工资总额反馈增速15.6%,较一季度回升14.9%,增速位居全市第一。
政策保障:为新兴行业发展领航指路
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资助政策体系,以政策优势推动辖区经济实现稳定增长,在“稳经济稳增长”的背景下,光明区持续加码,出台各种产业扶持引导政策,支持新兴经济行业、产业走出“加速度”。
5月18日,光明区举办了全市首场政府开放日专场活动,聚焦科学城建设,提高政策解读质量,主要围绕辖区内社会关注度高、专业性强的《深圳市光明区合成生物企业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科技型和成长型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展开政策解读,真正做到政策直达企业、服务到家。
6月中旬,光明区印发《关于建立健全光明科学城资助政策体系的若干意见》,谋划部署6大类65条资助政策,围绕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人才引育、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成果转移转化、创新科技金融、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等6大领域,持续提升光明科学城发展“软实力”。
“企业来到光明后,在产业用房租金、校园招聘、人才住房、政策申报辅导等方面,政府为企业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扶持和帮助,一年可为企业减少20多万的租金。” 深圳市艾伟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余先生说。
速博达(深圳)自动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总经理张建华表示,光明区政府出台高效应对疫情防控的措施,所以整个疫情期间其实对企业影响并不大。此外,光明区还为企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发展信心。
早在3月,《光明区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的若干措施》出台。依托光明科学城科研力量,光明区鼓励新冠药物、检测试剂、消杀技术、临床救治等疫情防控重点领域的科研企业加快产品研发生产,对于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开展研发的企业,其产品在2022年4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获批上市推广使用的,每个产品给予最高50万元资助,单家企业最高100万元。
“加减乘除”:助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光明区科技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服务质量和能力稳步提升。新时期,如何抢抓机遇,推动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光明区全面摸排、挖掘辖区内营收前百强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和成长型企业等有增长潜力的行业企业,建立50余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储备项目库;建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沟通联络机制,优先推荐企业参加产业供需对接会、专题展会、高交会,助力企业产品更好抢占市场份额,以最快、最好的服务推动企业升规纳统,实现规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持续提升。
另一方面,光明区成立了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专班,按照“日调度、周盘点、月分析”思路,建立以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落实清单等为主要内容的问题台账管理制度,为科技服务业减负增活力,推动全区科技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提档进位。同时采用“线上云授+线下面授”的培训方式,实现科技服务业系统填报培训人数、培训成效“乘法”倍增。此外,还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助力科技服务业企业破除“引才留才”瓶颈。
科学之城,创享光明。早在2020年光明便出台了《深圳市光明区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提升发展的若干措施》,资金对举办高端专业论坛等活动进行资助,其次是对技术交易、高端化孵化器建设及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进行资助,为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持续赋能。
深圳市茵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李斯霞深有感触地说,“光明区政府真心暖心贴心的服务,更坚定了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的信心!2021年公司同比2020年的营收增长超过200%,2022年上半年也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增长。”
科研经济:催生一流产业集中涌现“新泉眼”
“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打造以科技创新赋能产业发展的科研经济生态圈”“构建科研经济引领型‘3+2+3’现代产业新体系”……在光明区一届四次党代会和区政府工作报告中,“科研经济”成为一个高频词汇。科研经济与其他产业不同,关键在于让科技创新成果从“科学殿堂”走向“人间烟火”,这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的内生要求。
对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易啸深有体会。易啸所在的团队很早入驻了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得益于“楼上楼下”模式,让“穿白大褂”的易啸与“穿西装”的企业家在一栋楼里交流技术、了解市场需求,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易啸便找到了技术落地的新方向。
在光明这片热土上,许多像易啸这样拥有企业家战略的科学家群体,推动着科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释放了政产学研资全链条的万有引力,营造了科研经济的生态气候。
对光明区来说,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也是光明科学城产业蝶变的战略抉择。光明区将如何落子布局,乘势构建起现代产业新体系,引领新一轮的高质量发展?
光明区从锚定科研经济新赛道、培育科创配套服务业、做强三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域统筹强化空间保障、瞄准一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等方面发力,集中力量打造科研经济先行地,让光明成为一流产业集中涌现的“新泉眼”。
一方面,光明壮大合成生物产业,出台合成生物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充分释放合成生物专项政策磁吸效应,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合成生物产业集聚地;布局发展脑科学产业,加快建设脑科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规划建设脑科学特色产业园区;充分发挥深圳湾实验室科研优势,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小试基地等创新成果外溢转化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做强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打造千亿级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集群。做强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总部+研发+灯塔工厂”发展新模式。做强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培育引进行业领军企业。
在不久的未来,光明区描绘了这样一幅产业高质量发展图景:到2025年,经济质量大幅提升,科技成果“沿途下蛋”路径成型,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初步成为深圳科研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