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3月,深圳的IT行业备受全球关注:富士康深圳园区在封闭式管理时,一边防控一边保障生产;TCL华星在有关部门帮助下,以最快速度解决跨区物料供应问题;专精特新“小巨人”康冠科技,在“一企一策”助力下保证生产……
从“三来一补”制造业起步,深圳经过多年转型升级,不断投入研发,向高端攀升,已经成为全球IT产业链至关重要的一环。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圳提出“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假如把产业链比喻成一条大江大河,深圳守住产业链,就是为全球守护“源头”。
深圳拥有世界级产业链
3月21日,“中国电子第一街”华强北一如往日的热闹。在赛格电子、华强电子世界等市场,商户们一大早赶来开工,第一时间安排积压产品,IC集成电路、元器件、智能终端及配件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当天,超90%的商户正常营业。商户们说,这一天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忙,有的商户业务量增长了三倍。
“华强北感冒了,全球电子市场都要打个喷嚏。”这句流行语是对华强北在产业链地位的生动描写。一年数千亿元的交易额,几十个各种类型的电子专业市场,几乎涵盖了电子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牵一发而动全身。
华强北的背后,是深圳整个城市,甚至是整个珠三角;华强北的故事,正是深圳在全球产业链中重要地位的印证。2019年,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达2.1万亿元,规模占全国六分之一;2020年升至2.8万亿元,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到了2021年, 深圳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经提升到全国五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
深圳在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持续发力。去年公布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深圳占据4个名额,分别是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先进电池材料集群以及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深广高端医疗器械集群,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列第一。
以5G通信、物联网、新型显示等领域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深圳优势产业之一,其中的5G产业链从终端、基站系统,到网络架构、应用场景等环节,都有深企的身影。它们通过多年深耕,在全国甚至全球都具有竞争力;在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中,深圳承担起打造世界级的智能激光制造产业,引领该集群成为国内乃至国际领先一流水平的重任……
在深圳的电子信息产业中,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上,深圳有8家企业,华为、腾讯、正威都是电子信息行业的佼佼者。去年12月底,连续11年上榜世界500强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又将总部迁至深圳。在“2021深圳500强企业榜单”上,新入榜单企业共计140家,主要集中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1家。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为深圳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2021年,深圳GDP首度跨越3万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达30664.85亿元,同比增长6.7%,两年平均增长4.9%。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智能手机、3D打印设备分别增长173.9%、60.5%、40.9%、21.2%。
不断创新向高端攀升
深圳在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地位并非与生俱来。特区建设之初,一没技术、二没设备、三没资金。从低端制造开始,随着产业链不断壮大,深圳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和市场)不断攀升。经过多年的努力,深圳已经步入全球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凭借创新优势,已在全球各行业占据领先地位。
以通信行业为例,在近年的奥运会上,“隐藏”在运营商身后的深圳通信企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中国通信力量首次亮相的雅典奥运,到3G技术走上前台的北京奥运,再到5G全覆盖的北京冬奥会,见证了移动通信技术从2G走向5G。从2G、3G时代的追赶跟随,4G、5G时代的并跑领跑,深圳通信企业用奋进的奥运印迹,铺就了一条中国通信技术的攀登之路。
企业是深圳创新的主体。能够在奥运等重要的“经济赛场”上闪光,得益于这些企业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多年的前瞻性布局。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今年的数据,2021年通过该组织的《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的总申请人排名中,7家深企跻身前五十。华为以6952件登顶榜首,连续5年独占鳌头,其余上榜深企今年排名基本都有所上升。再从深圳500强企业的研发投入来看,投入强度超过7%,较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均高出近三个百分点。
2018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占GDP比重4.2%。2019年和2020年,这个数字先后提升至1328亿元和1360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4.9%。2021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5.46%,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超2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城市首位。
做强产业生态深圳有硬招
当前,深圳正全力推进“双统筹”,在遵守防疫政策,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针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厂一案”分类防疫措施。精准服务,创新政策机制,正是深圳的一贯作风,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缺什么补什么, 难什么帮什么,与企业共同探索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在新一轮产业变革中抢占更多先机。
在深圳,有一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即“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深圳被称为“鹏城”,在这条“生态链”上,“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是“大鹏”的躯干,演绎了科技创新从0到1到N的成长全过程,基础研究是筑基,技术攻关是播种,成果产业化是收获;“科技金融”和“人才支撑”,则是“大鹏”的双翼,一个强化资本供给,一个注重人才供给。正是立足于这条“生态链”,深圳创新体系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构。
在深圳,还有“链长制”。这是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后,结合产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实际推出的一项创新制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大产业门类的基础上,深圳进一步细分整理出集成电路、5G、智能网联车、超高清显示、人工智能等8条重点产业链,由政府领导挂帅,负责一个或多个产业链,围绕强链、补链等进行探索。“链长制”是应对挑战的创新探索,它着眼于贯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关键环节,通过介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沟通协同环节,在要素保障、市场需求、政策帮扶等领域精准发力,形成稳定、发展、提升的长效机制。
深圳还要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培育一批“链主”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深圳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新动能,实施“未来产业引领”计划,前瞻布局人工智能、6G、量子科技、深海深空、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
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深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政策不断出台,产业动能不断增强。(记者 陈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