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故乡的路

2023-08-21 12:09:41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我出生在川南一个偏僻的山村,过去,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祖辈们都是顺着羊肠小道进出大山。


(资料图片)

上世纪80年代初,乡政府组织全乡劳动力修路。乡亲们就地取材,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我们村自此才有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碎石公路。那时候,沿着这条碎石公路步行半小时到镇上,可以坐客车到县城;步行一小时到另一个镇,就可以坐客车去邻县火车站,乘绿皮火车去外地了。

我的少年时期,是在山村的羊肠小道上摸爬滚打过来的。在镇上读初中时,我和伙伴们每天爬坡、过坎、蹚河去上学。那时候,我也会同大人们一起,沿着小道将公粮背到公社粮站,再将种子、肥料等物资背回来交到队上。大人们有的背100斤物资,有的挑200斤,我那时年纪还小,背50斤重的东西就会把后背磨破,双腿也会打颤。直到长大后走出大山,每次回想起这些体力活,我依然会有腿脚发麻的感觉。

修建碎石公路时,我和伙伴们三五成群,随大人们一起去劳动。人小缺少力气,抡不动铁锤,更搬不动大石头,我们就用锄头挖土、用铁锹铲土、用簸箕抬运土方,同样干得热火朝天。那时候修路,吃饭要自带食材和锅碗,捡柴草野炊,但没有人喊苦喊累,因为每个人都渴望走在一条平坦的道路上。

碎石公路修通后,我和伙伴们自制了铁环,一路滚着铁环去上学。这样要比平常走路快很多,因为走慢了铁环会倒,跑得越快,铁环滚得越欢,不知不觉就跑到了学校。

上世纪90年代,家乡兴修泥坯乡路,有的村民起初不理解,也不投工投劳,还以占用了柴山地、庄稼地为由进行阻挠。好在大部分乡亲渐渐明白了“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乡路陆陆续续初见雏形。不过,这样的泥坯乡路,下雨天车辆是不敢拉货进村的,因为一旦陷进泥坑,就很难摆脱困境。即便是天晴,陡峭的地方车辆也会打滑上不去,那时候,常常看到一群人铆足了劲推车。

无论如何,乡路通了,外出办事可以搭乘拖拉机等农用车,种子、肥料、修建房子用的物料等都可以用车拉回来,村里大部分人家还买了自行车,出行方便多了。每年交公粮时,通往镇上的乡路上常会见到蜿蜒前行的队伍:村民们有用箩筐或麻袋挑的,有用背篓背的,有用独轮车推的,有用自行车驮运的,也有几家一起用拖拉机运送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这条路始终是一条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泥巴路,虽然乡亲们在上面铺垫了一些片石,但依然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多少次,我回家还是选择走穿梭在山间河畔的羊肠小道。有时赶急搭乘拖拉机在这条泥巴路上行驶,车子一路颠簸,我双手紧紧抓住栏杆,两脚死死地撑在车厢里,身体随车子一起摇晃,稍不注意怕就会闪了腰。遇上下雨天,拖拉机陷入泥坑,便要同大家一起,汗流浃背地把拖拉机从凹陷处推起来,再上车继续行驶。

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我骑着自行车,沿着这条乡路去了另一个县城谋生。

进入新世纪,在“村村通公路”建设热潮中,这条泥坯乡路变成了水泥路,同时村里还修建了许多条通门通户的村道,乡亲们一出门就能踏上干净的路面。家家户户买起了摩托车,有的还买了小货车、小轿车,村里的土特产运出去售卖方便多了。

现如今,家乡的公路网建设更加完善。一条条宽阔、平整的乡村公路,让父老乡亲走向更远的地方,迈上了致富路、幸福路。近些年,在政府部门的扶持和指导下,乡亲们大规模种植柑橘,乘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东风,走上了产业发展、生活幸福的小康路。

每年清明节,我回乡祭祖,总能看到村庄漫山遍野一片葱绿,远远地就能闻到花果的香气。走进种植园,硕大的柑橘挂满枝头,有的树枝被果实压弯了腰,乡亲们用竹片将树枝支撑起来;有的树上开满白色的花,与黄亮亮的果子色彩对比鲜明……

乡村公路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乡亲们辛勤劳动、日子越过越好的风雨历程。

(图为近期拍摄的乡村公路风光)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