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给劳动领域失信行为念念紧箍咒

2023-08-09 10:13:51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资料图】

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日前发布的《劳动争议审判与诚信建设白皮书(2018-2022年)》显示,5年来,该院审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涉及不诚信行为515件。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均存在不诚信行为,影响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危害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

在劳动领域,有劳动者“拿完户口”就走人、涂改诊断证明“泡病假”、学历造假蒙骗入职……有用人单位篡改员工入职时间、签完劳动合同第二天就开除员工、拒不支付说好的竞业限制补偿金……这些失信行为的目的大都是减轻或规避己方责任,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仅扰乱了劳动管理秩序,侵犯了劳动关系相对方的合法权益,还容易引发劳动纠纷。

有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不讲诚信,罔顾事实,甚至发起恶意诉讼,主要是因为失信的成本不高。有的失信者在诉讼或劳动仲裁程序中露了馅,往往不会额外承担什么责任。而一旦失信者投机成功,在某一环节的失信行为未被识破,就可能获取不正当的利益。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有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便产生了侥幸心理,失去了对诚信底线的敬畏。

遏制劳动领域的失信行为,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强化自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法院、劳动仲裁机构应进一步加强证据审查,提升办案质效,积极甄别失信行为,让失信行为难以得逞,并通过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强化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和震慑功能。

针对在劳动领域处置、仲裁、诉讼过程中确认属实的失信行为,除了让失信者承担基于事实的劳动合同责任或法律责任,不妨将失信者记入征信系统,根据情节启动对失信者的惩戒机制,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比如,用人单位有失信行为,则在参加招聘、项目招投标或融资贷款等活动时受到一定限制,或被打上失信标记。当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失信行为付出更大代价,这种代价就会形成有力的倒逼和制约,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增强对诚信底线和法律底线的敬畏意识,摒弃失信投机心理。

失信行为是劳动纠纷的温床,讲诚信则有助于预防和化解劳动纠纷。用好失信惩戒机制,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失信行为念念紧箍咒,对促进劳动诚信、用工诚信,营造和谐健康的劳动关系乃至建设诚信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