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武凯在工作中。
武凯,是中国航空工业太原航空仪表有限公司的一名加工中心操作工,得知自己荣获第十六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武凯非常自豪。他说:“是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是航空工业完善的人才体系,把我从一名普通的技校生培养成集团首席技能专家、山西省劳动模范、三晋英才。”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资料图片)
因为从小的“飞机梦”,武凯中学毕业后报考了太航技校,毕业后以车工专业第一的成绩分配进厂。出于对制图的喜爱,他常跑去铣工组研究复杂的机械图纸,申请改行当了一名铣工。当其他同学已经在车工组加工零件时,他却从学徒开始,虚心向师傅讨教,苦练内功。“艺者痴,技必良”,“绝活”没有捷径,只有千锤百炼,创新不仅生长在实验室,更诞生于实践中。
一年学徒期满后,武凯先后参加了两次公司技术比武,连续摘夺铣工第一名,22岁即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高级铣工。1998年,公司引进数控设备,武凯又通过选拔成为第一批加工中心操作工。
摒弃浮躁,久久为功,手上的老茧,见证了武凯奋斗的青春,2001年,武凯带着“新手艺”蝉联了三届公司加工中心比武第一名,并再接再厉在集团华北区技术比武中获得加工中心第一名。
他自行设计制造的加工中心“装刀器”“可调角度垫铁”等技术革新得到广泛应用,他创新的“机用虎钳可调定位钳口”等四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他也因此荣获“山西省技术创新能手”称号,获得了集团公司颁发的“航空报国突出贡献奖”。
怀匠心,琢技艺,报航空
伟大梦想需要追梦人,伟大事业需要生力军。我国航空工业高速发展,国产战鹰已经进入“20时代”,对航空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各型号产品技术要求不断提升的压力下,武凯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急、难、险、重任务。“超薄壁零件”加工一向被认为是机械加工的禁区。要在仅有1元硬币大小、10mm厚度的航空铝上制造壁厚只有0.1mm的腔体零件,薄如纸张的零件轻微触碰就会变形,在0.1mm的薄壁上还要加工精密的导光槽,难度可想而知。
武凯通过反复攻关,创新了“超薄壁零件加工方法”,将不可能变成现实。
多年来,武凯践行着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把青春和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
某重点型号双向异形曲面零件内部结构设计有三维气路孔系,就如同人体的血管一样密布其中,只有通过工业CT的射线检测才能看清内部复杂的孔系位置。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下实现外部加工孔位和内部孔系的完整对接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零件报废。武凯突破技术瓶颈,自创了“空间一体双向多轴加工”技术,攻克了重点四代机型“压力受感系统”的五轴型面加工难题,保证了我国战机空间气动采集的精准性,大幅提高我国新型战机的空间气动态势感知能力。
武凯还创新了“双曲面加工技术”,使2mm厚机身部件上的数百个控制点公差控制在0.05mm内,实现了零件与主机无缝平滑对接,零件合格率由30%提高到100%,此项工艺被写入公司程序文件广泛推广。
“一专多能”的武凯先后掌握了车工、铣工、数控操作工等技术以及加工中心编程等多项技能。熟练应用多种加工中心的操作系统,并通过自学掌握了多种数控编程软件,实现了三、四、五轴加工中心手动编程向自动编程转换。先后突破公司多项数控加工技术瓶颈,仅四轴联动加工技术、五轴五联动加工技术就为公司节约资金300万元。正是凭着这样过硬的技术,他36岁被评为太航公司最年轻的数控高级技师,2011年被航空工业评为加工中心“首席技能专家”,成为了航空工业集团的数控首席技师。武凯用自创的“绝活绝技”圆满完成了一次次研发任务,为国之重器保驾护航!
传技艺,育人才,做“智囊”
武凯凭着勤于学习、善于钻研的执着精神,从一名普通技工,成长为解决各种数控加工关键技术难题的集团“首席技能专家”,三十年如一日深耕在航空工业的平凡岗位上,成为航空事业默默奉献的“孺子牛”。
但“一枝独秀不算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多年来,武凯在技术攻坚克难之余,还培训学员200多人次,带徒26人,8人先后成为公司技师、首席技师,集团特级技能专家、高级工程师。多人次获山西省“拔尖骨干人才”“十大金牌工人”“十大能工巧匠”。公司成立了以武凯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武凯在这里带徒传艺,建设团队,发挥多专业、多岗位人才优势,打造助力公司科研生产加工的“智囊团”。几年来,他带领团队提炼创新技术成果20余项,申请国家专利6项,在国家级期刊发表专业论文8篇。
“我将以荣誉为新的起点,践行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使命,为建设世界一流航空企业贡献智慧和力量。”武凯表示。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