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健在工作中。
“坐过高铁吧?那真是风一样的速度,可这么快的高铁如果停不下来该怎么办?我就是负责制作车上刹车管的。”采访中,谈及自己职业时,中国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特级技师苏健打趣说。
机车车辆管道工,一份工作,苏健做了37年,从一个机车车辆管道学徒工逐渐成长为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行业的领军技能人才。他独创“高速动车组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突破了国外的技术壁垒,成功实现了高速动车组制动管路国产化。“从绿皮车到动车、高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背后凝结着千千万万技能人才的辛勤劳动和汗水。”苏健动情地说。
(相关资料图)
好好学一门手艺
16岁那年,苏健就进入唐山机车工作,学习管工手艺。“艺不压身,进了工厂要听师傅的话,好好学一门手艺。”苏健说,“这是我爷爷叮嘱的话,这背后是对技艺的尊重,我一直牢记着。”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在采访中,能从苏健朴实的话语里感受到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儿。
“干一件工作,就要把它干好,干精。”管工工作涉及面广,苏健除了需要掌握管工技能外,还得掌握电工、木工等工作技能和设计结构,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最合理的管路。为消除工作的技能盲点,苏健利用业余时间搜集资料、查阅书籍。在他的工作室里,他所看过的书籍材料堆积起来已经有一米多高。
从事铁路车辆制造37年,苏健认为,背后支撑着他的是对机车车辆管道工工作的热爱。“在外人看来,冷冰冰的管路没什么‘热度’,但是经过量空间尺寸、画图、下料、加工和组装等工序再到安装上车,这些冷管路就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让我很有成就感。”苏健说。
30余年坚持创新攻关,闪亮的成就记载着苏健的荣光。立足高铁数控弯管关键技术,苏健拥有操作技术创新成果118项,攻破技术难题20多项,总结绝招绝技16项,自制高速动车组工装60余台套,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3项。
“我们高铁工人就是要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圆中国梦提速!”这是在被誉为“中国经济界奥斯卡”的第14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上,苏健面对央视主持人采访时说出的第一句话。
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的高技能代表,苏健感到深深的自豪。他说:“我们的产品除了‘看气质’外,更重要的是‘看品质’,高技能人才,要做产品品质和行业品牌的忠诚捍卫者。”
创新助力高铁事业发展
制动技术是高速动车组九大关键技术之一,苏健所在的工序为高速动车组制动管路的数控弯制和安装工作。
“动车组全列共有管路1100根,3600多米长,95%以上是三维立体弯管,平均每根管6个弯,最多的超过15个弯,这些管路组成了动车组的神经系统,控制着动车组的安全运行,是关键技术。”苏健说,起初公司使用的是进口成品管,不仅成本高、而且运输周期长,制约着动车组生产。
为了实现动车组制造国产化,苏健在平时工作和学习中仔细琢磨。“当时动车管道的一个最主要的难题就是管路数控弯制后的回弹变形,要求管路无应力连接,连接中如果角度有偏差,参数不当,就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苏健回忆说。
如何控制误差?为了不耽误生产,苏健和团队成员只能利用休息时间来研究。“当时每晚都做实验到凌晨两三点,家虽然离得很近,但为了不打扰家里人休息,经常都是晚上在单位躺一会,到早上6点又开始准备第二天班组的各项工作安排,这种工作状态持续了半年多。”苏健感慨地说。
就这样,在对图纸逐渐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苏健在制动系统精密弯管项目中,先后主持对42种原材料管、22种模具进行了4500多次实验,收集1.2万多个弯管数据,独创了“高速动车组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使弯管角度精确控制在0.1度范围,长度误差1毫米,椭圆率控制在0.5%范围,远高于5%的国家标准,实现了制动管路的互换性装配和批量化生产。这种管路精确回弹补偿技术,攻破了高速动车组制动管路安装质量控制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
扎根工作岗位,苏健“疯狂”的创新远不止于此。
在高速动车组生产过程中,IC车3个制动模块属于单独组装,在动车组装配时需要将3个模块整体连接,装配时无法消除各种累积误差,造成模块的反复调整,既影响了生产进度又造成了质量隐患和紧固件的浪费。为保证装车准确性,苏健通过工装改造和工艺优化,实现了模块装配的零调整、零误差、物料的零损耗,大大提高了工效。
同时,在工作中苏健发现,由于司机室空调冷凝管的焊点泄漏和空调系统抽真空保压试验时间过于漫长,造成了预组装工序的生产瓶颈。他通过对空调冷凝管的优化,成功将10根空调冷凝管合并弯制成5根,减少焊点16个,实现了降低焊接难度、杜绝质量隐患的目标;通过改进抽真空保压工装,研制仿形焊接工装,司机室空调装配的生产周期由15天缩短到3天,完全满足了生产及产能提升的需要。改造后,每列动车组节约成本6.5万元,共节约成本2834万元,生产效率提高2倍,并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之路永远不会停止,在一线工作中成长与进步,用努力和付出助力技能中国建设,这才是每一个技能人才的真实写照。”苏健说。
技能传承老带新
走进苏健主持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面前的荣誉墙上记录着他和团队奋斗的历程。在苏健看来,技能在传承中彰显价值。
2012年,苏健金蓝领工作室成立。2015年,工作室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苏健迅速制定了《苏健金蓝领工作室管理办法》《总装配一厂人才培养方案》《苏健金蓝领工作室创新创效管理办法》等十几个制度文件并不断升级优化。根据《总装配一厂员工职业发展规划树》,苏健逐项逐人制定创新指标和导师带徒计划,为每一名员工指定导师,量身定制培养方案。他还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编制了11册约10万字的可视化培训教材,将工匠精神和绝招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
工作室的成立为企业创新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工作室成立以来已经获得创新成果140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57项,国家级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总结了优秀操作法120多项,创效3600多万元,先后培养技师、高级技师115名,组织高技能人才编制标准作业指导书753项,建立了标准化的操作技术体系。”苏健说。
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苏健见证并参与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强到优,直至今天走出国门、领跑世界的辉煌历程。苏健说:“中国高铁工人用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奉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展示了中国力量,更让世界认识了新时代飞速发展的中国。”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