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焦点报道:魅力洋山岗

2023-02-06 12:16:09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洋山岗是笔者家乡浙江慈溪的一个村庄,地处慈溪城区与横河镇的交会处。村名山岗,可村中却无山无岗,这让我对村名的由来充满了好奇。

春节假期,到洋山岗村走亲戚,与村里的几位老人聊天,这才知晓洋山岗村名字的由来。


(相关资料图)

解放初期,慈溪浒山南门外只有一条石子马路,经横河、余姚、梁弄、大岚、四明山与奉化溪口相连,名为“浒溪线”。距离浒溪线起点处浒山汽车站几公里的地方,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山丘,分别是大洋山和西洋山。两山之间有一陡坡,形似驼峰,人称“洋山岗”。洋山岗附近分布着小洋山、蒋家河、上横江三个村落,本世纪初,三村合并,新村取名“洋山岗”。

洋山岗人杰地灵,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比如,明代抗倭名将骆尚志、近代爱国艺术家孙仙舲等。洋山岗人最引以自豪的,是村里的手工业有着辉煌的发展史,其中又以弹花和酿酒最具特色。

旧时的慈溪,弹花匠和棕绷匠是家家户户都离不了的。适龄男女婚嫁之前,当长辈的会将匠人师傅请到家中,串棕绷或弹棉花。通常,棕绷匠是男方请的,弹花匠是女方请的。

家乡流传着一个说法:“尧士地(小洋山旧称)弹花,横江里酿酒。”十里八乡的人说起“弹花絮”“弹棉郎”,首先想到的就是小洋山。小洋山人弹棉花的历史可追溯至百余年前甚至更早,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村里的一些老人回忆,还是生产队的时候,小洋山所辖的三队、九队弹棉花的最多,五队、八队也有一部分,其他地方弹棉花的人很少。那时没有机器,弹棉花全靠手工,费时费力。弹棉花时,需要用木棰不断敲击弦弓,使放置在板上的棉花渐趋蓬松。紧接着,两个人搭档放线,固定棉絮,并用木制圆盘压磨,使之变得平整熨帖,这样可以使棉被更加紧实耐用。别看只是放几根线,里面却内藏不少技术和技巧,考究得很。通常,一条棉被弹下来,两个人合作无间,也得用一整天。

进入新世纪后,家乡普遍使用机器加工棉花,小洋山的“弹棉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上横江的酿酒师,依然很受欢迎。

上横江的酿酒始于何时,现在已经没人能说得清楚。村里的老一辈酿酒师只记得,大规模外出学艺跟一个叫阿和伯的人有关。

上世纪七十年代,年轻的阿和伯去杭州闯荡,在酒厂里找到一份工作。阿和伯人勤快,又善于学习,深得厂长和作头的喜欢。几年下来,阿和伯成了酿酒的行家里手。

在杭州站稳脚跟后,阿和伯将老家的年轻人介绍到酒厂当学徒,也有人跟着去学酿酒。短短数年,上横江便出了五六十名酿酒师,还推出了家乡人至今还爱喝的横江吊烧酒。

说起酿酒师行当,村里的一位老师傅打开了话匣子。酿酒师分五个等级,分别是生手、熟手、三兼、副手和作头。生手算是入门级,主要负责挑水、拌饭等体力活。生手熬三年就是熟手,再干些年头则为三兼,像开榨、淘酒这些技术活都是由熟手和三兼负责的。副手相当于作头的助理,副手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和三兼一起堆胚。要把偌大的酒缸堆得整齐划一,没有力气是办不到的,所以能当副手的人力气必然小不了。

作头则是管理岗,一般由经验老到的资深酿酒师担任,他们不干力气活,主要负责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保障酒的口感和品质。阿和伯后来就当上了作头,他有过硬的技术,杭州附近许多酒厂碰到难题时,都会找他帮忙,阿和伯因此还获得过“浙江省劳动模范”的荣誉称号。

酿酒很辛苦,一个人从生手成为作头,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强的毅力是断然做不到的。老师傅回忆起他当年做学徒的情景:“第一年只是挑水,不让学技术。每天得挑六七十担水,挑来了水,还得倒入叠起的酒缸里……”家乡有句俗语--“牛不可落磨坊,人不可落作坊”,意思是说,像酿酒、制醋等在作坊里干活的人,就跟磨坊里拉磨的牛一样辛苦。

横江人也不是全年都在酒厂里,他们对于时间的安排是这样的:冬做酒,夏忙工。每年九月中旬,酿酒师们去杭州酿酒,到了第二年“五一”劳动节前后,就赶回来务农。无论是干农活,还是酿酒,他们都赶上了一年中最苦、最累的时候。我问老师傅,为何这般拼?老师傅笑笑说,为了过上好日子,祖祖辈辈都很拼,他们自然不能落后。

如今的洋山岗村是个现代化的村庄,富庶、美丽,获得了“慈溪市市级绿色村庄”“宁波市四星级民主法治村”等许多荣誉称号。经过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洋山岗人已经过上了梦寐以求的好日子。

(图为洋山岗村鸟瞰图)

关键词: 洋山岗村 主要负责 荣誉称号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