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三周年建设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自贸试验区设立三年来,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以创新为驱动、以开放为引领,积极为国家试制度,为改革闯新路,为广西谋发展。
坚持为国家试制度
规定动作精准到位
在全国率先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建设指挥部+自贸办+片区管理机构”组织架构,形成了以国家总体方案为引领,自治区高质量发展支持政策、实施方案、条例为主干,3个片区和自治区各部门80多项配套政策为支撑的“1+3+N”政策体系,为自贸试验区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截至2022年一季度,国家赋予广西自贸试验区的120项试点任务已经全面实施。其中,“推进跨境金融创新改革试点”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中国—东盟金融城入驻金融机构(企业)352家,是2018年的16倍。出台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办法并落地6只基金,总规模超8亿美元。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业务量突破170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获批复制推广到广西自贸试验区全域。新开通“RCEP—北部湾港—河南”“阿联酋—钦州—兰州”“印度—钦州—贵阳”等特色外贸线路,落地实施全国首个陆路启运港退税试点政策,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不断扩大。
持续探索优化“一口价”“一箱到底”和“一企一策”等运输模式。2022年1—6月,钦州港海铁联运班列开行4100列、增长41.3%;集装箱吞吐量完成240.5万标箱,同比增长20.4%;友谊关口岸创新实施“甩挂”模式和代驾货代“共享”机制,成为全国对越边境口岸中唯一一个旅检货检不间断运行口岸。开展边民互市贸易进口商品落地加工模式创新改革,实施“委托申报”“手机App申报”“直通式通关”等措施,实现互市通关时间压缩超75%。
坚持为改革闯新路
“自选动作”有特色
自贸试验区的生命力就是制度创新,广西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先后形成两批共84项自治区级制度创新成果并在全区复制推广。“跨境人民币使用改革创新”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广西边民互市贸易集成改革”等累计7项创新举措获海关总署批复备案,在全国海关稳居前列。创新实施“负面清单”式放权,广西成为继山东之后全国第二个在自贸试验区实施“负面清单”式放权的省区。全面落实545项“证照分离”改革任务。持续推动商事制度改革深化,基本实现“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事通办”。
在RCEP生效实施当天,南宁片区率先实现“三个首次”——全国首趟国际货运班列从南宁出发、广西首份RCEP原产地证书在南宁签发、全国首家RCEP经核准出口商在南宁认定。崇左片区推动首发跨境中药材专列入境。积极推进外商投资企业“一专员两清单”全流程服务模式,促进外资项目进资和增资。创新开展营商环境日常监测,将监测“直通车”开进基层一线,获得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肯定。创新制定营商环境特色发展指标体系,广西自贸试验区是继浙江之后全国第二个制定营商环境特色指标发展体系的自贸试验区。
坚持为广西谋发展
制度红利加快释放
截至2022年7月,广西自贸试验区累计入驻企业7.6万家,是设立前的20倍。广西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区万分之五的土地面积累计实现全区实际使用外资额、外贸进出口额的35.6%和34.0%;累计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57家。
南宁片区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加快建设,京良电子等加贸物流项目建成投产。钦州港片区华谊一期工业气体岛竣工,中石油炼化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绿色石化产业链基本成形。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码头暨全球首个U形工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正式启用。崇左片区检验检测中心项目、中国东盟特色食品药品深加工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经贸中心已入驻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的40余家机构,涵盖商贸投资服务、法务、金融等8个业务板块。中国—东盟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加快从有色金属、橡胶、棕榈油、木材等探索期现联动业务。
广西自贸试验区陆续引进100多家电商平台及企业,2022年1—7月,跨境电商进出口交易额达96.45亿元,同比增长96%。加快探索“保税维修+加工贸易”相关业务,大力推进凭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2022年1—6月,市场采购贸易额达8.58亿元。
广西自贸试验区最大的优势是面向东盟、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沿边开放;最大的特色是“跨境”:跨境贸易、跨境金融、跨境物流、跨境旅游和跨境劳务合作;最大的机遇是服务“一带一路”和RCEP;最大的潜力是构建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下半年,广西自贸试验区将紧紧围绕新发展阶段自贸试验区建设新要求,准确把握服务“一带一路”、RCEP实施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新机遇,探索开展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推动更加特色鲜明的制度创新,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引领广西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庞春妮本报记者彭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