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人爱吃面,尤其在陕西,单是面条就能做出好多种,而一碗臊子面在陕西人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臊子面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岐山臊子面。
揉面、擀面、犁面、呛汤、下面、浇臊子……在岐山,人们的一天从一碗臊子面开始,面条下肚,足以承载岐山人一天的幸福。
岐山县,地处关中西部,是周文化的发祥地,作为陕西传统美食之乡,岐山臊子面更是名扬大江南北,素有“中国臊子面之乡”的美誉。近年来,岐山县把做大“一碗面”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列入县域发展“四大战略”,突出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两轮驱动、三产齐抓,以原料生产为支撑、工业化推进为关键、销售带动为核心、引领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共建共享“一碗面”产业链,打响中国臊子面之乡、岐山擀面皮非遗传承基地金字招牌。
“咥”出的是文化传承
陕西人爱“咥”面,这是秦地秦人长期以来形成的进食方式。吃至极致为之“咥”,寓意着吃出高兴,吃出欢乐,吃出幸福,吃出满足,既展示了陕西人淋漓尽致的吃面过程,又展现了陕西人豪爽的生活性格。陕西臊子面历史悠久,“咥”一碗岐山臊子面在陕西人看来最为正宗。
走进素有“陕西民俗第一村”的岐山县北郭村,大大小小的臊子面店到处都是。在一家名为“深港庭院”的店内,店主人庞珍妮正在准备臊子面食材。“我们面店不大,但却是岐山臊子面传统的味道,酸、辣、香、薄、筋、光、煎、稀、汪,这个味道已经上千年了,一直传承着。”庞珍妮说。
在岐山人看来,臊子面中的臊子是一碗面的“灵魂”,是制作一碗岐山臊子面的关键。“烹制臊子的过程我们称为‘燣臊子’,肥嫩的带皮猪肉,七分瘦、三分肥,入锅搅拌翻炒,燣四十多分钟后,后加入岐山本地的醋、辣椒面等调料,香喷喷的臊子就制作好了。”具有多年制作臊子面经验的陈小刚师傅介绍说,相传周文王在渭水斩杀作恶蛟龙,将其肉放在几十口釜中炖汤分享给邑民,人们将面条捞在碗中,浇上肉汤,只吃面不喝汤,以保证人人都能尝到美味。
独特的烹饪技艺背后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据考证,岐山臊子面起源于西周祭祀时的馂馀之礼,在岐山代代相传,食俗文化中更是蕴涵着“崇德、尊老、敬长、慈幼”的传统美德。
“岐山臊子面是我们岐山的代表性美食,家家媳妇几乎都能做出一碗正宗地道的岐山臊子面,不管是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小孩升学还是老人祝寿,臊子面都是我们这一带招待客人最尊贵的礼遇。”庞珍妮说。
西北人爱吃面,一碗岐山臊子面,代表了纯正的岐山味道,更诉说了西北人上千年的饮食文化。随着岐山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这碗岐山臊子面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外地游客慕名而来。
“一碗面”带强一个产业链
萝卜丁、蘑菇丁、笋丁、胡萝卜丁……在一碗臊子面中,配菜品质的好坏关乎一碗面的整体口感。在岐山县凤鸣镇水泊村,红萝卜和蒜苗种植面积大,很受欢迎,也是岐山臊子面的最佳配菜。据介绍,目前,水泊村种植了1100多亩蔬菜,其中红萝卜100多亩、辣椒、茄子50亩,黄瓜、豆角50亩,年产量35万斤,蒜苗、西葫芦、青笋、大葱600亩,年产约3.6万斤。
除了配菜,一碗好面离不开醋的增色添味。天缘醋业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们企业制醋每年消耗麸皮5000吨,小麦、玉米3000吨,原料90%都能实现当地采购,还在岐山建立了1100亩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目前,岐山已有大大小小的制醋企业50多家。
辣椒也是岐山臊子面制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调料。“围绕做大‘一碗面’经济,我们与周围村镇共同组建农业合作社种植辣椒,为周边村镇增加就业岗位2000余个。”宝鸡德有邻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吕怀理说。
近年来,岐山县建设原料基地,围绕“一碗面”涉及的面、菜、果、肉等要素构成,突出绿色和有机,加快建设优质粮食、设施蔬菜、绿色养殖、特色果品四大主导产业,小麦种植稳定在46万亩以上,其中优质小麦30万亩;种植蔬菜9.5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9万亩;提升改造标准化果园9.2万亩,果品总产13.4万吨;发展规模以上生猪养殖场57个,生猪存栏10.5万头;培育农民合作社671家,现代农业园区34个,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74个,带动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1.4%。
为全力发展一碗面经济,岐山县还大力推动“一碗面”融合三产,以工业化思维做大“一碗面”。2020年,岐山县印发《关于做大“一碗面”经济的实施意见》,大力培育发展面粉、挂面、臊子、香醋等西岐名吃系列产品深加工企业,围绕“一碗面”经济,推进“西岐名吃”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设立200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与宝鸡市农科院、陕果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科技研发、扩产提能,并推动岐山臊子面全产业链生产加工、岐山臊子面孵化基地、“美阳”擀面皮生产线等47个“一碗面”重点项目建设。
从生猪养殖到蔬菜种植,从上游产业带动下游产业联动发展,这背后是岐山“一碗面”经济发展的勃勃生机。
提高“一碗面”经济发展质量
“去年参加了人社局组织的中式烹饪培训班,3个月培训提升了我的厨艺,有了技术,就开办了这家‘农家印象’品牌店,主营岐山臊子面、擀面皮。平时店里雇2-3名服务员,旺季时还会增加一部分服务员,月纯收入能有将近3万元。”店主人宋宏兵高兴地说。
“我们以打造‘西岐名吃’劳务品牌为目标,用臊子面、擀面皮、油酥锅盔等制作方法为重点内容,开展技能提升培训,让西岐名吃技艺得到传承发扬,累计举办各类名吃培训班516期培训5.3万人。其中,取得初级资格证书1.4万人,中级证书2.7万人,高级证书0.82万人,技师证书0.38万人。”岐山县人社局局长王力行说。
在全力做好技术人才支撑的同时,岐山县还拓宽劳务品牌渠道,发挥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标准化创业中心的孵化化引领作用,先后培育孵化西岐名吃企业500余家。创建了岐山县御京粉餐饮食品有限公司等就业扶贫基地15家,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3000余人,发放“西岐名吃”创业担保贷款4500万元,创业培训补贴1126人112.6万元,以工代训补贴企业175户1397万元。
小小一碗面背后有着大产业,小小一碗面背后是大民生。2021年岐山“一碗面”经济产值突破140亿元,从业人员9.3万人,人均年收入4.3万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