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那年编排独幕话剧

2022-04-25 13:34:43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运动而设,这天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许多年轻人在这个节日都有难忘的记忆。笔者记忆最深刻的五四青年节活动,是上个世纪60年代编排独幕话剧的经历。

1965年,我16岁,在安徽合肥四中读高一。那年4月,学校筹办五四青年节联欢会,要求各班准备节目备选。校学生会特别提出,高中部各班争取能拿出自己创作的节目。这是展示才艺的好机会,我暗暗攒足了劲。

我最初想写首诗、编个舞,可听闻其他班的创意后,改变了主意。高二有个班排演抗美援越的活报剧,演美国兵的学生弄来大檐帽和皮靴,煞是引人眼球。我突发奇想,不如写个话剧,只要创作出来,我们班肯定能大出风头。

我以前从未写过话剧,但对各类文学题材创作都有浓厚的兴趣。记得刚考进四中不久,我和班上一个也喜欢舞文弄墨的同学很投缘,我俩还商量着写部长篇小说,书名都拟好了,叫作《不死的鹰》。可惜的是,这位同学只上了一个学期便转学了,“不死的鹰”就此“死”去。这次打算写部话剧,也是想弥补一下上学期的缺憾。

剧本写些什么呢?每天都是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有什么值得写的?考虑再三,我把目光放在了读报活动上。

当时,学校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每个班都订有一份《安徽日报》,课外经常组织学生阅读报纸社论和时事文章。以此为题材,应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与几位同学商议后,我决定创作独幕话剧--《一张报纸的风波》。话剧的剧情很简单,写的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某次课外学习读报,一名同学从球场抱着篮球来迟了,被读报者和团支书批评。这名同学不服,争执中把正在读的报纸撕了。当时,报纸很神圣,是大家学习知识、了解时事的重要载体。这名同学当众撕报纸,行为有点恶劣,大家便对他进行批评、教育,戏剧冲突由此展开……

我很快写出了初稿,语文老师又做了些修改,没几天剧本就呱呱坠地了。《一张报纸的风波》是那次联欢会上唯一的原创话剧,校学生会很重视,特地找来会画画的同学,设计出几幅剧情海报,在四中大门口及大礼堂“和平堂”前张贴。

剧本敲定后,要选演员了。剧中有3个主要角色--读报的同学、撕报纸的男生和团支书,其他的都是配角。经商议,男一号、读报的同学由路之凡扮演,撕报纸的男生由戴着一副厚厚近视镜、外号“格拉斯”的张昌培扮演,团支书就由我们班团支书钱和英本色出演。

说到男一号路之凡,还有桩趣事,他长相帅气,却有个“二妹子”的绰号。1961年,我和路之凡同时考进合肥市第十八初级中学。当时,同学们都喊他“二妹子”。刚开始我挺纳闷,一个男孩子,怎么偏偏叫“二妹子”?后来才知道,这个绰号在他读小学时就叫响了。那时,有部风靡一时的电影--《柳堡的故事》,剧中的女一号“二妹子”由长相俊俏的陶玉玲扮演,或许是因为路之凡小时候长得好看,大家便叫他“二妹子”。后来,我和路之凡一起考上合肥四中,他“二妹子”的绰号又带到了高中。

经过几天的紧张排练,大家已能够较好地完成整部剧的表演。五四青年节那天,演出很成功,我们班着实风光了一把。

除了在学校演出外,当年10月,我们下乡帮忙秋收时也演出过几场。记得有一次,张昌培抢夺路之凡手中的报纸时,按剧情安排,要把报纸撕坏,可因为动作不到位,报纸没有破,场上一时尴尬。好在演过多次,张昌培还算冷静,借着台词又走上前,把报纸撕成两半,引得满场笑声。

多年后,老同学相聚,提起当年的话剧,都说剧本写得好。我已记不清当时为何会产生创作话剧的底气和勇气,思来想去,可能是受到了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犹记得,合肥宿州路尽头有家报刊门市部,小时候随父亲进城,这里是必到之地。那时家里生活拮据,父亲却省吃俭用也要买几本《电影文学》《电影艺术》之类的杂志。我一直不理解父亲的行为,直到几十年后才知道,抗战初期,父亲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曾在桂林发起、创办文学团体“桂林风雨社”,主办《风雨月刊》和“风雨剧团”,他不仅写过小说、戏剧,还登台演出,饰演过男主角。我在文艺方面的长处,或许就是“遗传”自父亲吧!

(图为上世纪60年代中学生校园生活)

关键词: 能够较好地 大出风头 语文老师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