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深圳经济总量历史性突破3万亿元,稳居亚洲城市前五,为“十四五”开了好局。
这个好局,殊为不易。过去一年,深圳外有制裁、贸易大棒的压力,内有“失速”“衰退”的质疑。零星散发的疫情,还不时跑出来搅局。
深圳顶住了!变压力为动力,将所有的质疑和批评当作对自己的鞭策和鼓励,让疫情影响减至最小。
深圳主动出击,积极作为,负重前行,稳中求进。经历磨炼和洗礼,深圳经济高质量成色越来越足,发展韧性越来越强。
又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正在进行“双区”建设、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的深圳,依然值得期待。
重压释放特区成熟之美
人类进入商品社会以来,世界经济的舞台上,深圳在过去的漫漫长河中寂寂无名。
但在最近短短40余年间,深圳在改革开放和创新求变中迸发能量,逐渐活跃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声誉鹊起。
今天,无论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晴雨表”的拉斯维加斯电子展、还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盛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深圳及深圳企业都是“C位出道”。
然而,面对世界经济和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的长期冲击,深圳作为世界经济与贸易的新增长极、科技创新的后起之秀、连续29年的中国出口第一大市,在外部制裁与贸易打压中首当其冲。
有人这样形容:西方挥大棒,深圳第一个站出来。
过去一年,深圳不断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发明外贸“新玩法”。数字经济领跑全国,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近3成,规模和质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进出口贸易逆势创下近年来的最高值和最高增速,出口额全国29连冠。
过去一年,深圳固本培元,不断夯实制造业基础,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继续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30%以上,高于全国均值,其中7成以上来自先进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大增23.7%。
过去一年,深圳继续精心锻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迎难而上,原始创新与产品创新比翼齐飞。数字经济的智能手表、智能手机,低碳产业的新能源车、充电桩,高端制造的工业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一大批高技术产品的产量,以20%以上的增速、甚至成倍增长。
过去一年,深圳现代服务业快速增长,其中高端服务业占比超过70%,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保持两位数增速。
过去一年,深圳“双区”建设步履坚定,综合改革试点落地见效,47条深圳经验全国推广,前海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空间更大,自贸片区一派勃勃生机,法治先行示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带来发展新机遇。
每一次压力,都是动力。每一次质疑,都是鼓励。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三来一补”向科技创新转型、到本世纪初“深圳速度”向“深圳效益”转变,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前瞻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再到近几年潜心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前沿产业……这些年来,深圳一直在万众瞩目、多重压力下学习、成长。这是深圳的常态。
弹簧不受力,怎能彰显韧性和弹力。
千钧重压之下,深圳心无旁骛,保持战略定力,一心谋发展,全力抓创新,一跃成为全国第三个GDP超3万亿元的城市,高质量发展趋势越发明朗。
江河之水,偶有逆流,终奔腾向海。从去年的逐季数据看,深圳经济呈稳中求进、稳步回升的健康态势。从历年发展轨迹看,在螺旋上升中,咿呀学语的稚子已然成长为力拔千钧的中年汉子。
深圳,日渐散发出成熟之美。
巨变激励深圳提速增效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悄然生变。
素以“金融湾区”著称的纽约湾区打起“科技牌”,通过减税降费等政策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与“硅谷”抢资源抢人才。东京湾区研发实力本就不弱,近两年更加重视鼓励创新,已跃升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以创新应对变局,以科技力量对冲不可抗力。这已成为各国化解压力、突出重围的一致见解、共同行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疫情暴发后,全球化结构调整加速,发达国家鼓励制造业回归,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地域化、本土化趋势明显。
这些变化,对深圳这个中国工业第一大市、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创新之都,影响最大最直接,没有之一。
时不我待,不进则退。
新的方向,已然锚定。深圳在提速。瞄准全球前沿技术和产业趋势,深圳全力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去年以来,深圳高标准推动建设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新的动能,正在聚集。深圳愈发重视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到去年年底累计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各级各类创新载体2746个,积蓄起澎湃的原始创新动能。在国家超算深圳中心、国家基因库、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的助推下,深圳迈出了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一步。
新的模式,破土而出。楼上是研究院,楼下是企业——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因“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这一雅号而走红。“穿实验服的和穿西装的在同一栋楼,一个技术问题可能在电梯交流中就解决了。”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合成生物所所长刘陈立说,这是深圳打通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的生动一例。“楼上楼下”的无间协作、“沿途下金蛋”的可持续研发产出,在深圳成为现实。
被誉为“一粒科学种子”的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合成生物研究等大科学装置正加快建设。深圳通过系统化布局大设施产业创新体系,营造“鸡生蛋”“蛋生鸡”,“鸡”和“蛋”都想留下的良好科技产业生态。
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关切“从1到10”的企业孵化。深圳这片创新热土,每天都在创造奇迹。
2021年,深圳新登记成立“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69257户,增长79.1%,平均每天有190家“战兴”企业呱呱坠地,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高端装备、新材料企业居多。
“老字号”则在加速转型、加快发展。
华星光电布局高世代新型显示生产线,打造全球最大半导体显示基地。
华为鸿蒙系统已武装2.2亿台华为设备、逾1亿台第三方设备。
中集历经万难,从单一集装箱业务走向多元化,跻身“千亿俱乐部”,目前已在24个业务领域雄踞世界第一。
中兴积极拓展新业务,数字能源实现重大突破,5G等核心业务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2021年净利润大幅增长。
思谋科技自研智能工业平台、智能传感器及一体化设备,成功叩开空客、博世等全球100多家头部企业的大门。
……
深圳经济稳步、健康、高质量发展,成为全球不确定性中可预见的确定性,各国优质资本纷纷将深圳作为“避风港”。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举办三届,吸引投资额从5600亿元、7800亿元一路增至去年的8200亿元。前不久,掌握全球女人内衣密码的产业巨头“维多利亚的秘密”,与深圳维珍妮组建合资公司,进军中国市场,全球时尚界视之为里程碑事件。
如今,世界500强已有近300家在深投资,跨国公司在深设立的全球研发中心、实验室和开放式创新平台与日俱增。
选择深圳。与重大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相信深圳。这个活力四射、韧性十足的开放城市,既会制造高科技,也会制造惊喜。(记者 杨勇 吴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