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连 象征着“重生”
【解说】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将至,就在清明节前夕,其实还有一个已逐渐被淡忘,但同样流传千年的传统节日,那就是“禁烟火、吃冷食”的寒食节。寒食节最早如何起源?为何与清明节如此相近?
专家唐志强告诉记者,唐朝时期,寒食和清明要连续放假7天。寒食节与清明节最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寒食是节日,清明是节气。寒食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其中相传最广的其一是改火,其二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割股奉君的忠臣介子推。
【同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 唐志强
从时间上看,从冬至后105天,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一个来源改火习俗,我们认为火是有生命的,火是会新陈代谢的,礼记记载每一个季节要进行改火,熄灭旧的火,重新点燃新火。到了秦国的时候觉得太复杂了,每一个季节都改一次太麻烦,后来就春季改一次。改火的过程中那几天就不能生火了,就必须是寒食。(另一个)介子推的故事在东汉后期已经出现了,因为纪念介子推的原因,官方也希望引导,另外一个老百姓也尊崇这样的品德。让寒食节变得文化内核更加的深厚,有一股精神的力量。
【解说】与寒食节明显不同,清明所蕴含更多是的季节更替的含义。象征着春季降临、万物焕新,一切都清明起来。而寒食与清明相连,则代表着“重生”。
【同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 唐志强
寒食是熄火,清明是生火。一个祭的是死亡,一个是祭祀的是重生。清明就是重生代表生机,代表活力。所以我们就在祭祖过程中,我们祭祀不是说完全是悲哀的一种,不是说沉痛在完全的悲哀当中,我们中国人是视死如视生。
【解说】在后世的发展中,除吃冷食外,寒食节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等习俗。唐志强介绍,唐朝时期,寒食和清明要连续放假7天。在此期间,还会进行许多娱乐活动。
【同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 唐志强
放假时间长,这些官员都是在乡绅是属于乡贤,都会来迎接迎来送往或者是一些社交活动,子女后一辈要先跟他靠近,跟他学习,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当地的文化现象。还有一个就是放风筝的习俗,把不愉快的事情把有什么计划写在风筝上,然后放上去。比如说后面有荡秋千,比如说拔河、踢蹴鞠都放在这里头来。
【解说】因时间较为相近,习俗也较为相同。在后来的发展中,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融为一体,被人淡忘。
【同期】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秘书长 唐志强
像在山西榆社、垣曲等等一些地方,每年都还会搞这种纪念介子推的大型活动,他这种精神鼓舞着一代一代中国人。我们讲清明内涵的时候,其实说清明更多,寒食是它的一个重要内涵,当然它也合并了上巳,这个节日也合并到清明里来了。作为节日本身,节日只是一个形式,但是精神应该进行弘扬和传承。
记者 王世博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