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3月16日电(记者 袁秀月)3月15日0-24时,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1456例,新增本地无症状感染者397例。
从3月1日吉林省报告首例确诊病例至3月15日24时,半个月的时间,吉林省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经过万。
在全球正经历新冠疫情第四波流行高峰的大背景下,吉林省仍面临着多重考验。
3月13日,吉林长春,市民正在进行核酸检测。 中新社记者 张瑶 摄——指数级上升,疫情曲线如何扭转?
据吉林省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3月1日,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报告首例确诊病例。随后,吉林市、辽源市、长春市等地陆续报告确诊病例。在之后一周,吉林省疫情曲线趋于平缓。
3月9日,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双双过百。确诊病例人数很快出现指数级上升,3月12日,吉林省新增本地确诊病例过千。
中新网记者梳理发现,截至3月15日24时,吉林省本轮疫情累计报告感染者已经过万,其中本地确诊病例7486例,无症状感染者3059例。从地区来看,大多病例集中在吉林市、长春市两地。
数据整理:袁秀月感染者数为何出现激增?吉林市疾控中心主任孙殿伟曾介绍,引起本轮吉林市疫情的奥密克戎BA.2变异株比奥密克戎原始毒株BA.1的传染性增加了30%,传播力更强,如果出现社区传播,感染病例数在2-3天内可以翻倍。孙殿伟还透露,通过现有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2月份开始,疫情就已隐匿在吉林市传播。
吉林省卫健委副主任、吉林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疫情防控组组长张艳介绍,疫情发生时间正值春季开学季,人员跨区域流动增加,进一步加快了疫情的传播扩散,有的学校出现了聚集性疫情。此外,农村地区群众的聚餐、集市等活动,也加速了疫情传播。
此外,本次疫情的感染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感染者早期难以发现,也增加了排查难度。
15日,长春市启动第四轮核酸检测。16日,吉林市启动第十轮核酸检测。疾控专家分析认为,随着检测工作推进,预计未来新增感染人数还将增加。不断攀升的疫情曲线,成为吉林省要通过的第一重考验。
移动方舱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忙于检测样本。孙亦聪 摄——医疗防疫物资紧张,还要克服几大风险点?
15日,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表示,目前各疫情发生地应对处置工作正有序、有力推进,疫情整体仍处于可控状态。
总体可控状态之下,吉林省还要克服几大风险点。其一,当前我国本土聚集性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疫情防控难度加大。对于吉林省而言,除了吉林市和长春市,还需要对延边州、四平市、梅河口市等地加大防控力度,防止社会面传播扩散,降低外溢风险。
其二,物资短缺问题。吉林省卫健委副主任张力15日表示,从调度全省医疗物资、生活物资、要素供应等物资保障情况看,全省医疗防疫物资只能满足2-3天需要。可见,面对疫情快速上升的形势,医疗资源扩容能力也将面临挑战。
其三,检测能力跟病毒赛跑。据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介绍,吉林省截至15日上午在院病例8201例,95%以上的患者是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无症状感染者较多,这是本轮疫情的一大特点。如何提高核酸检测能力,发现更多的隐匿潜在感染者,成为重要考验。
其四,老年人风险大。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特别强调,奥密克戎变异株流行,给老年人带来的危害还是比较大的。他建议,对老年人做好防护,老年人没有接种疫苗的要尽快接种疫苗,没有全程接种疫苗的要尽快补种。
工人在建设方舱医院。张瑶 摄——实现一周社会面清零,从哪里入手?
14日,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韩俊指出,坚决打好吉林市全员核酸筛查全覆盖、阳性患者全收治、密接人员全集中隔离三大攻坚战,一周时间实现社会面清零。
针对医疗资源紧张情况,长春、吉林建设快速推进定点和方舱医院。目前,长春市、吉林市共完成5家方舱医院建设,腾空7家医疗机构。目前吉林全省救治床位为22880张。
此外,还组建专家巡查组,对每家定点和方舱医院筛查出的危重患者或高风险患者,特别是孕产妇、透析、肿瘤等重点患者,进行“一人一策”管理。同时加强院感管理,请国家督导组专家对全省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紧急启用的救治医院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院感培训。
在检测方面,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15日晚强调,要着力加快核酸检测进度,配合使用抗原检测,进一步优化采、送、检、报流程,实施“敲门行动”,确保24小时内高质量完成全员检测任务,切实做到应检尽检、不漏一人。
当地还加快了流调排查速度,进一步加强涉疫人员信息推送、核实处置、协查追踪等工作,严禁本省人员跨省、跨地区流动,坚决防止疫情外溢。同时,严格落实社会面管控措施,确保实现“静态管理”。
全国各地的医疗人员和抗疫物资也不断驰援吉林省。根据长春机场方面信息,14日共计1014名医疗人员和2.5万余公斤抗疫物资抵达长春。
吉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赵庆龙则呼吁民众保持耐心。“我们生活节奏只要慢下来,病例增长速度就会慢下来,只要我们静下来,疾病传播就会停下来。”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