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热线

广东圣狮村:文化连侨心 菁英添侨韵

2023-08-04 16:21:39 来源:南方日报

文化连侨心 菁英添侨韵


【资料图】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苑世敏 通讯员 董菁菁 策划:张培发 统筹:罗丽娟

后枕狮山,前拥狮滘河,中山沙溪镇圣狮村山水环抱800年,这座有着“珠三角最美乡村”之称的村落,始终保持着清雅恬淡的姿态。

今日的圣狮村,依旧风光秀美、人文气息浓厚,狮滘河将村庄分成南北两部分:南部主要为居民生活区和工业区;北部为农业生产区,形成了一带串五区、两圈蕴乡景的格局。

圣狮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省侨界人文社区等。中山市最早的侨胞乡村一级公益组织——团益公会、阮家旧宅等建筑群和孙中山卫士长阮汉三、我国科学制造牛痘疫苗先驱彭华利等名人名事的加持,为这座古村落增添了一抹“侨”的韵味。

目前,圣狮村旅居海外华侨、港澳同胞有4500多人,比户籍居民还要多。侨乡人闯世界的故事,仍在持续发生,推动圣狮村走向新的辉煌。

华侨遗迹焕发新生机

“期颐偕老”的百岁牌坊引路,沿着圣狮村村道再走数百米,就是圣狮正码头。

圣狮开村于南宋,当时的香山地区(主要包括今中山、珠海、澳门等地)还是一片海岛,圣狮得名于狮山以东的古海湾圣狮湾。低洼的浅海水域,使得圣狮村先民可以捕鱼为生。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香山地区在明代开始与大陆相连,当时的海湾逐渐变成平原。

今天,圣狮村人用自己的方式纪念家乡千百年来沧海变桑田的历史,将一艘木船摆放在古码头入口处,引导来人回顾圣狮村古老的故事。

这是有着辉煌历史的一个古村。

村中保留有狮山古海遗迹、古码头、百岁牌坊、团益公会、阮家旧宅等众多古迹;涌现出彭炳纲、彭华利、阮汉三等各界名流。

随着一代又一代圣狮人走出国门,晚清后,华侨华人携资返乡,支持家乡发展,还留下了一栋栋中西合璧的侨房,这些“华侨屋”被形象地称作“西装屋”。

位于圣狮村团益街9号的彭华利、彭文伟医学文化展览馆就是由侨房彭华利旧居改造而来的,馆内墙壁上“医德济世 杏林世家”几个字概括了彭华利和其子中山医科大学原校长彭文伟追求医学理想、造福人民的故事。

坐落在圣狮村惠来街43号,建于民国时期的阮家旧宅也是由华侨捐建,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中山市23个星级“侨胞之家”之一。

由侨胞兴建的团益公会在历史上是医馆、归侨侨眷的议事场所,乡侨彭华利把牛痘疫苗大量捐赠给家乡,在团益公会免费为群众接种近30年,服务群众达10万人次以上。为让更多人了解和传承乐善好施的“团益精神”,圣狮村对团益公会这一历史古迹进行了重新修缮,将其作为圣狮华侨文化展览馆对外开放。去年,这里被打造成狮乡艺术体验空间。

时隔60年,今年6月底,83岁的彭燕玲又回到了圣狮村。上次,她跟当时已经快80岁的叔祖父彭华利回圣狮村祭祖。

这次,她特意从广州回来参加彭华利、彭文伟医学文化展览馆开幕仪式,细细了解这座儿时记忆中的村落。

“叔祖父故居门前的小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大路,圣狮村在保护历史、传承侨魂方面做得很好,280平方米大的村史展览馆竟然可以放下那么多东西,”彭燕玲说。

用“乡音”架起“侨”梁

用好侨资源,也要留住华侨心。

在圣狮村“侨胞之家”有一个独特的“侨芯角”,墙面上写着“听得到的乡音”“传统隆都话”等字眼,房间一侧放着隆都儿歌播放器。

不久前,圣狮村加拿大归侨林炳军来到这里,他按动按钮,跟着播放器一起唱起家乡儿歌:“摇,摇,摇嬉嬉,把饭炊。动炊饭,把未完……”

唱着唱着,他脸上露出笑容:“这首歌只有用我们家乡话唱才能唱出韵味,小时候经常唱。对于远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来说,家乡话、家乡美食都会勾起大家的回忆,是把我们和家乡连接起来的纽带。”

圣狮村醉心于为华侨华人们打造“家”的感觉,行走在圣狮村中,总能与家乡话普及、知名侨胞介绍等展示牌不期而遇,同时,圣狮村也善于利用各种媒介保持与海外侨胞、港澳乡亲的联系。

圣狮村拥有一系列历史悠久、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以“沙溪四月八”活动和敬老文化节为代表,通过引导侨界群众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帮助大家与家乡产生联结,实现家园认同。

今年农历四月初八,已经有400多年历史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溪四月八”盛大举行,参加表演人员达到1500多人,其中归侨侨眷子女有近200人,参与2023年中山市沙溪镇非遗旅游文化周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沙溪四月八”民间巡游活动的达8万人次,其中侨胞、港澳同胞约2000人次。

每年,圣狮村都会邀请从村中走出去的海外乡亲、港澳同胞回乡参加这一盛事,后者也为“沙溪四月八”活动尽心尽力,每逢盛事必会捐资捐款。

“每年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侨胞、港澳乡亲与我们联系,回乡参与巡游活动。今年,参加‘沙溪四月八’当天活动的侨胞、港澳同胞约有300人。”圣狮村党委委员、侨务工作负责人阮嘉诚说,还有数不清的侨胞通过观看线上直播,实时关注家乡这一文化活动,今年,各平台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达到百万。

此外,圣狮村还会通过曲艺社、文化艺术馆等吸收侨界群众为会员,每年组织开展30场次左右富有中山本土特色活动,打造圣狮侨界文化实践品牌。

年轻血液流入老侨村

“90后”香港青年阮杰诚祖籍是圣狮村,2014年,大学毕业的他选择回到中山创业,从事文化教育行业的他多次和圣狮村委会沟通,参与到家乡文化传播中来。

“从小就经常回圣狮村,看着家乡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也想出一份力。圣狮村属于隆都文化流传区域,我们通过用隆都话讲圣狮村故事、个人成长故事的方式宣传隆都文化,实现传承目的。”阮杰诚说,未来还将继续宣传家乡文化,为华侨华人、港澳乡亲带去家乡的信息。

像阮杰诚这样关心圣狮村发展的青年并不在少数,圣狮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嘉庆介绍,目前,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业已成为圣狮村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增加村民收入、促进乡村人口就业和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圣狮村也通过与高校合作等方式,寻找文化促进乡村振兴新路径。

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老师阿丽莎带领学生连续9年开展中山文化名村活化工作,今年他们的寻·展古村落项目还入选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100个优秀示范项目,项目结对对象就是圣狮村。

“我们通过挖掘圣狮村非遗文化、民俗特色等,用更通俗形象的艺术形式将这些东西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圣狮村。”阿丽莎说。

今年,这个团队配合“沙溪四月八”策划了一场民间艺术展览。

“我们对圣狮村的非遗文化进行挖掘,结合‘沙溪四月八’举办了‘凤起狮乡’青年公共艺术展,以艺术装置、快闪活动等形式活化古村落景观风貌。”阿丽莎介绍。

如今,阿丽莎和学生以中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圣狮凤舞为原型,创造的艺术作品仍悬挂在圣狮村团益公园凉亭中央,为圣狮村增添了时尚元素。

陈嘉庆希望,接下来圣狮村以本村民俗文化、商业文化为基底,高效利用街头巷道空间打造特色文化景观,着力推动文旅融合,以文化活化和创新赋能产业发展,形成新型的产业业态、吸引人才进驻,让圣狮村的路走得更好、更远。

特写

团益公会以慈善博爱

凝聚海内外圣狮人

中山是一座博爱之城,从1988年,为给孤寡老人募捐善款,民间文化人发起“88敬老万人行”活动,到如今,每年都举行的受到海内外中山人关注的慈善万人行,博爱的基因深深刻在这座城市的记忆中,也正带领中山走向未来。

慈善、博爱的种子也早已融入圣狮村,这座常住人口只有4000多人、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的村庄早在上世纪就在全市率先探索慈善事业,华侨华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在圣狮村委会悉心保存的历史文件中,有一本《中山县圣狮乡象角团益公会概括》,当中详细介绍了团益公会的故事,“团筹善款,益被贫民”8个字直接点出了团益公会的办会宗旨,这几个字旁边有孙中山卫士长阮汉三的名字与盖章,说明后者也曾经是团益公会事业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这个由圣狮村乡贤彭介生等人于1911年发起创办的慈善公益机构,是香山最早的慈善公益机构之一,曾开展清沟渠、点街灯等公益项目,后开始赠医试药,这里还曾是“阅览室”,当年很多村民在这里看报纸,了解国家大事,学习新知识,而这些报纸大部分都是华侨从国外捐赠的。

团益公会的会址多次变更,1913年,旅美、澳大利亚等国的230位圣狮村侨胞捐款建成永久会址,并被完整保存至今。

今年已经70多岁的圣狮村归侨阮伯年轻时曾在团益公会内工作,免费为村民提供诊治服务30年,在团益公会行医的医生全部义务看诊,之后定期给予薪金。

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乐善好施的“团益精神”,圣狮村曾对团益公会这一历史古迹进行重新修缮,并将其作为圣狮村村史馆对外开放展览。

当前,圣狮村正通过将本土历史文化内涵融入基层治理建设,赋予“团益精神”新的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让这里发生的事情从赠医赠药、乐善好施,到现在的凝聚民心、共谋发展,让“团益精神”在一代代归侨侨眷、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中得以传承,也让慈善博爱的圣狮村风成为联结海内外圣狮人的纽带。

此外,“敬老”在圣狮村也是一件传承许久的传统。1996年12月21日,圣狮老人福利基金会应运而生。当天沙溪镇党委政府领导、村贤仁人、侨胞乡亲与村中500多名老人济济一堂,筵开百席,为圣狮老人祝寿贺寿,共襄善举。

目前,圣狮老人福利基金会形成了村党委以及村委会带头推动、全体村民主动、海内外同胞热心人士联动的发展格局,逐年壮大,老人福利逐年提高,敬老活动形式多样,侨心与乡情在这里交汇。

声音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

用侨乡文化联结华侨华人

在走访中山市沙溪镇圣狮村的过程中,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院教授张国雄对圣狮村保护侨乡遗产、传承侨乡文脉的做法表示赞赏。

他认为,中山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化进程比较快的地区之一,在城镇化过程中,侨乡遗产怎么保护、侨乡文脉如何延续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

“圣狮村能够将侨乡遗产组团式地保留下来,很难得也很少见。这里有专门的生态农业区、工业区、原居民聚居区等,是华侨华人文化、侨乡遗产分布比较多的侨村,这些资源都被很好地保留下来。”张国雄说,“比如村中的老码头,通过这个码头可以看到圣狮村地理环境的变化。此外,村中的侨房建筑、中山市最早的村级慈善组织团益公会和码头形成一个片区。”

他认为,在广东侨乡文化里,圣狮村有其特殊之处,近现代的慈善文化是华侨传回来的,在圣狮村可以看到这种慈善文脉的延续。

“华侨把近现代的慈善理念传进来,建立慈善组织,而且在家乡有序开展慈善活动,成为一个传统。”张国雄说,“今天的沙溪镇每年为60岁以上的老人发大米,圣狮村举办敬老文化节,也是在传承一种对老年人的关爱。在圣狮村,我看到了侨心与初心。远在他乡的侨胞最挂念家乡的还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东西也是将海外侨胞和家乡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媒介。圣狮村很好地保留下来侨村遗产的现象,是值得重视的。”

如何进一步保护好侨村遗产,加深侨二代、侨三代对家乡的印象?

张国雄建议,首先要保护好侨村早期的遗产。要思考从农业农耕文明社会乡村变成侨乡、城镇化的过程中,文脉如何保留。其次,要重视宣传,将侨村最新的信息通过媒体传到世界各地,让乡音、村貌看得见、听得到,增强华侨华人对家乡的了解,增强他们“根”的意识,唤起他们的乡愁。

“沙溪四月八”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圣狮村是这一民俗的主要流行区域,每年巡游都会有众多海外乡亲和港澳同胞回乡参加。

张国雄表示,可以用好“沙溪四月八”这张文化牌,吸引海外乡亲参与这一重要文化活动。

“从圣狮村走出去的华侨华人、港澳乡亲参与‘沙溪四月八’巡游时,将自己与家乡的联系具象化,这种联系可以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和鼓励,这样的活动也是侨村跟海外乡亲产生联结的纽带。”张国雄说。

足 迹

圣狮村旅外乡亲众多,主要分布在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斐济、秘鲁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地区,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有4500多人。

关键词: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