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题:中华文化中的赏花传统有何美学内涵?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史学者孟晖
作者 文龙杰 徐皇冠
【资料图】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时下正值赏花季节。“赏花”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后的普遍现象,但从文化传统角度说,这是在东亚社会历史环境中发展出的一种特有习俗,又以中国为最——将赏花与人格、文化、社会风俗相联系。有这样一说,当代西方赏花更像交流、展览,而中国赏花却是传统、习俗。
中华文化中赏花传统源自何时,拥有怎样的美学、文学、哲学内涵,有着怎样的特点与影响?围绕“赏花”,中新社“东西问”近日专访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专委会副主任孟晖。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时下,赏花文化受到越来越多中国民众青睐,其源于何种文化传统?
孟晖:赏花作为文化,在漫长岁月中逐渐发展,并非一成不变,是随着中华文明的整体进步而不断丰富,变幻着风貌。
中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秋天叶落,冬日飞雪,在长达三四个月的草木萧瑟之后,春天的回归就非常美好。中国的自然条件又得造化之功,山水秀美,草木丰茂,到百花依次盛开的季节,处处都是美景。所以,至晚从先秦时代起,就有了人们在春天自发到山间水畔赏花的风俗。
广西南宁市青秀山景区桃花坞景点。喻湘泉 摄另外,中国自古农业发达,古人在长期发展农事的过程中,对植物培养生发了浓厚和细腻的感情,特别能欣赏花木的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农耕文化依照时序生活的方式,也造就古人对于时光的轮转特别敏感,而花开花落以优美的景象体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古人在花的开与落里看到了天地万物周而复始的运行规律,也感受到生命既脆弱又坚强的特质。古人之赏花,是把花当作世界的缩影,所谓一花一世界,当人们赏花、爱花、惜花、为落花惆怅的时候,是寄托着对整个世界的情感。可以说,当中国人看到盛开的鲜花时,涌动的是对自然造化、宇宙万物的柔情。
实际上,古人并不仅在春天赏花,宋代以后,随着人工栽培花木的高度发达,一年四季都有“花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夏季为荷花,秋季为桂花,冬季则为梅花、腊梅、水仙。“踏雪寻梅”,自南宋起就是士大夫文人最幽雅的韵事,他们会折下梅枝,挂到睡帐中,在梅花香气的陪伴里入眠。
游客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海棠路赏花。陶维明 摄中新社记者:中华文化中的赏花传统有何美学追求,蕴含着何种独特文化内涵?
孟晖:中国人赏花方式的演进,与花卉栽培、城市、人工园林等多领域的发展携手相伴。
从先秦到唐初,人们一直是集体到郊野赏花,以自然生长的花木为欣赏对象。如此赏花实际上也是盛大的交游活动,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到山水间游玩。特别是在先秦时代,青年男女会一边采花,一边寻觅心上人,彼此中意的人儿会互赠亲手采摘的香花美草,爱情便在春花的见证下绽放。
到了盛唐,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构造方式成熟了——各种官方机构或民间力量主动在城内城外风景优美的地方培植主题性花木,加建亭台楼阁,形成半人工化的风景区,供全民在春天时一起赏花。著名的有唐时的曲江,从宋代至今的杭州西湖,明清时代的扬州瘦西湖、嘉兴南湖等。
市民在山东省滕州市北辛花海赏花。李立 摄中国自古就有独特的公共空间,其中一个类型就是半人工化的大型风景区。年年到了赏花之时,都有官方或社会力量将这些风景区加以修整布置。例如,明代,富家子弟会为西湖的每一树桃花都挂上一盏圆灯笼,让人们入夜以后可以在花下继续游玩宴饮。
所以,赏花曾经是中国人独特的狂欢节,人们会在花下野餐,唱歌奏乐,进行跑马、放风筝等各种游戏。同时,商贩云集,曲艺人随处露天表演,既提供了商机,又让游人更添乐趣。
从唐后期开始,随着私人园林的成熟,又出现了一项极具公德心的习俗。春天花开之时,所有私人园林都要向公众开放,大众自由来去,享受园林之趣。
到了宋代,城市日益发达,汴京、临安等大城市里私人园林众多,春天到各家园林去看花,变成了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人们到郊外欣赏春光,在整个春天里,还会把城里城外的著名园林一家一家逛遍。游园看花过程中,优美的园林景致给予人们艺术上的陶冶,建筑、造景等的美学魅力让普通人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修养。
到了明清,私家园林的主人还普遍会在园内轩堂中陈列自家收藏的文物古玩、书法碑帖、古书等,悬挂藏画,相当于举办小型文化展览会,供游人欣赏。至此,游园看花又变成了文化交流场合,有心人借着看花,得以欣赏艺术品,观摩文物,增长知识,提高品位。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西岸的郭庄园林,游客赏花赏灯赏月游玩。周方玲 摄私家园林如此费心费力,纯属公益性质,主人是不会收费的。相应的,社会上形成了一种很富有人情味儿的风气,那就是游园的人会给园丁一点小费,叫“扫花钱”,意思是麻烦园丁日日扫花,聊表谢意,实际上是感谢园丁一年到头侍弄花木,让大家能够尽享春光。古人就是那么诗意,连小费都能起出那么优美的名称。
中新社记者:汉字文化圈及西方是否有着相似的赏花文化传统?东西方赏花文化有何异同?
孟晖:众所周知,日本有赏樱传统,在花下聚餐、唱歌跳舞,与中国历史上的赏花方式非常接近,显然是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据我所知,波斯文化圈在历史上曾有春天到郊外赏花的传统,人们自发到花光美好之处设宴欢聚,争相吟诗、作诗,或者弹唱名诗名曲,在赏花的同时,享受诗歌之美。
至于西方文化,则远远没有形成中国赏花传统中那样丰富的形式,那样盛大的气势,那样风雅的人文内容,更没有传统中国人对于四季名花那种柔肠百转、缠绵细腻的深情。
小朋友在江西省宜春市星火农林科技园区樱花廊赏花游玩。邓龙华 摄中新社记者:如何从赏花领略中华文化独到的审美和诗意?
孟晖:古人赏花,不是简单看看花而已,而是堆叠出异常丰盈的形式与内容,很好地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浪漫气质,这产生自惊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历史漫长的农业社会,让古代中国人极其重视植物栽培技术,花木栽培业随之发达。同时,强大的社会经济水平,也为花木栽培提供了庞大市场需求。于是,从宋代起,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各种新培育出的花品层出不穷,由之形成了不同花品在园内分区栽培的规矩,同一所园林,会有多种花卉的专赏区,并修造配套的建筑。花匠们还利用攀缘生长的藤蔓类花卉,搭设荼蘼架、木香棚、玫瑰塔、蔷薇屏等,打造出缠满密密花枝的小型建筑,当花盛之时,它们便是园中的迷人亮点,也是人们设宴欢会的所在。
供欣赏的花卉一波又一波先后开放,因而形成了“花事”的优美概念。所谓花事,意即不同的美好花卉轮番盛开,人们要一一加以欣赏,不能辜负花光。因此,从宋代以来,大家游园赏花,是流连整个春天,从早春的梅花到暮春的蔷薇,一次次地造访各家名园。
游人在浙江杭州一公园内与绣球花合影。肖健 摄在文人士大夫那里,最重要的社交活动之一是“赏花会”,即为一种主题花卉专门举办一场雅集。主打大戏是牡丹会、芍药会,此外,当海棠、莲花、桂花、菊花盛时,上层社会也会举办风雅的宴聚。那些赏花聚会之风雅多趣,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说起来就像一场梦。
例如,举办牡丹、芍药、菊花之宴,从宫廷到民间,都要事先选择一座宫殿或一所楼阁,请花匠们在前一天把殿阁内外的梁柱、门窗、墙壁全部钉满小竹筒,筒里灌注清水,然后选择同一种花卉的各种品种花枝,一一插入竹筒内,构成缤纷的图案,由此,一夜幻化出牡丹花殿、芍药花殿、菊花楼,同时帘幕也都缀满鲜花,再扎成花屏风、花宝塔,堆出层层花山,陈列在花殿或花楼内外。最风雅的做法,是将一只画舫扎满菊花,变成一艘菊舟,然后泛舟湖上,在菊花清香里饱览湖光山色。
在如此隆重的赏花会上,器皿、家具乃至于宴人的服饰,都要采用相应主题花卉的纹样,同时,席间歌唱的诗词必是咏赞那种花卉的名篇,才子们更会即席赋词,再由歌姬当场演唱,将风雅推向高潮。
另外,各地风土不同,还会形成各具特色的赏花风俗。例如,清代,浙江兰溪是花乡,拥有庞大的种花产业,那里便出现了美妙的花浴堂。花浴堂由多间独立浴室组成,每间浴室里都设有白石花台,栽培一种名贵花卉,形成不同特色的“包间”,客人可以按照喜好挑选不同主题的花室,在层层花儿的俯临之下,解衣入浴或悠闲品茶。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镇樱花园。胡肖飞 摄实际上,往昔还盛行花馔,把多种鲜花做成美食,如炸玉兰瓣、炸莲花瓣、菊花火锅,也会用鲜花酿酒、熏酒,还把各种香花通过蒸馏的方式制成花露,作为保健性饮料,而这一切美之曰“餐芳”。
数千年的劳动实践,让一代代中国人心灵手巧、敏于行动,把心中对美的感悟具体呈现出来,供他人形成共鸣,由此形成美的不断交流,大家在审美的道路上携手并进。因此,中国人的美学从来不抽象,不是黑格尔式的,不是思辨式的,不是在苦思冥想里推理什么是美。中国人的传统是通过双手把美的具象不断翻新,不断增进,打造出美的七宝楼台,再动用眼、鼻、口等感官加以体会。传统的赏花文化即是如此,通过花木、园林、人文的交织,让所有人都感到人间值得,生命值得,人的努力与自然的慷慨互相呼应,彼此不辜负。自然奉献花朵,人则通过心灵与双手奉献花事。(完)
受访者简介:
孟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香文化专委会副主任,中国传统物质文化史学者;著有《古画里的中国》《美人图》《花间十六声》等作品。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