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在京启幕
8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在国博北2展厅启幕。
本次展览分为“业界先声”“巧技天工”“斐然成章”“敏行致远”“观往知来”五个部分,系统梳理了国家博物馆一百余年来在文物保护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展示了文保理念与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青铜重器的修复、复制
精心修复过的妇好墓司丂(kao)母斝、庚儿鼎等一级文物,以及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重器的复制品参展。多年来,国家博物馆修复和复制了大量珍贵青铜器。上世纪,国博文保人员对后母戊鼎进行保护处理,完成清除有害锈、科学检测、测定重量和原样复制等一系列工作。鼎耳、四足、器身四面、器底及内壁均单独翻制硅橡胶模具和玻璃钢树脂套模;采用现代精密铸造方式铸造出复制品铜胎;再比对原文物采用传统工艺随色作旧。
在书画修复方面,文保人员将传统修复技术与现代科学检测深度结合用于文物的科学保护和修复,使用透光摄影技术,发现画心局部折裂位置形成了穿透性病害,以及历次修复痕迹和贴条位置。大幅面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揭示了重彩画中各种矿物颜料的分布情况,为文物的修复方案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指导。
“智慧国博”建设成果展示
据介绍,“智慧国博”建设启动以来,国家博物馆开展了文物三维数字化项目,利用高精度的数据采集设备,精准的纹理映射算法,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维数据,为文物复制、数字化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修复师将现代科学技术3D打印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仿制了西汉错金银云纹犀尊、商代妇好墓青铜觚等青铜器,拓宽了文物复制的途径和方法。
在馆藏青铜偶方彝综合保护研究时,文保人员利用X射线成像、红外热波成像、扫描电镜能谱分析(SEM-EDS)、便携式X射线荧光(pXRF)、 X射线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谱分析(Raman)及三维视频显微镜等方法,揭示了青铜偶方彝的历史修复状况,分析了修补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分布位置,判断了锈蚀种类及其稳定性,研究结果为偶方彝的保护修复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展览同时选取了一组早期检测仪器,如毛发湿度计、电动通风干湿表等,新旧仪器的对比,可以看出国博文物保护实验室的发展历程,亦是国内文物保护设备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
相关负责人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70余年的发展,国家博物馆不断加大文物保护投入力度,在提高保护水平的同时,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目前,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已成为集文物检测、研究、保护、修复和复制于一体的现代化文物保护机构。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