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丽水6月24日电 (张斌 傅飞扬)“六江之源”“浙江绿谷”“华东生态屏障”,地处浙江西南部山区的丽水有着诸多美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丽水最宝贵的财富。近年来,该市变生态为业态,帮助当地民众吃上“生态饭”;借力数字化改革,激活绿水青山的发展潜能;构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现代化生态经济体系,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绿色发展之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山水之间蕴藏“财富密码”
青山赋予了丽水绿的底色,碧水则赋予这里的人民生命、智慧和灵气,二者是这片土地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要对过高、过密的树冠进行压顶、回缩、开窗。剪除交叉重叠枝、病虫枝、弱枝、衰退枝、干枯枝……”近日,一场甜橘柚关键生产技术培训会在丽水市庆元县黄坛村召开,当地80多名甜橘柚、柑橘种植大户聆听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授李红叶授课。
黄坛村甜橘柚种植户杨宽英告诉记者:“经过教授们的悉心指导,果园的甜橘柚保产保质,最好的精品果单价可达20元,一亩地最高产值有7万元咧!”
“丽水山泉”的生产流水线。 傅飞扬 摄据了解,黄坛村共有种植户200余户,农业龙头企业7家,种植面积1.74万亩,年产值1.66亿元。该村还开发了甜橘柚果酱、甜橘柚蜂蜜柚子茶、甜橘柚文创等破圈产品,全产业链产值超30亿元,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上榜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
山水之间,点“绿”成“金”的故事并不少见。
日前,在丽水市松阳县四都乡四都阳村汤城自然村,丽谷集团林氧硒合作社收购了当地村民种植的蔬菜。据悉,2020年,汤城自然村搭上“大搬快聚富民安居”工程快车,实现整村搬迁。虽然村民们纷纷下山了,但村里原有耕地的生产经营,成了他们最挂心的事。为此,汤城自然村不断探索新路径,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与农业合作社达成长期合作。
“我在村里种了两亩地的萝卜、半亩地的白菜,每亩产量大概在3500斤左右,总共7000斤至8000斤,收购价是每斤4元,一共能有3万多元的收益。在熟悉的地方种地,还能有这么多收入,真的挺好的。”该村村民郑家城说。
在汤城自然村,村民们不仅能收到150元至180元每亩的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在基地里打工挣钱,土地流转让汤城重焕生机。
近年来,丽水不断挖掘蕴藏在绿水青山中的生态价值,培育打造以“丽水山耕”“丽水山居”“丽水山景”“丽水山泉”为核心的“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牵引带动的品质农业、生态民宿、乡村旅游和水经济等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
据了解,截至目前,“丽水山耕”品牌农产品累计销售额已超百亿元。以“丽水山景”“丽水山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产业,2021年接待游客2660.9万人次,实现营收24.61亿元。2021年,丽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86元,同比增长11.6%,增幅排名实现浙江省“十三连冠”。绿水青山孕育出的生态产品使该市山区民众在共建、共享、共富之路上走得愈加踏实。
数字化赋能“山字经”
浙西南革命老区是中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位于浙西南革命老区的丽水则是浙江惟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当下,丽水正在不断以“数”谋新,促进老区展新颜。
近日,在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的国家水稻分子育种中心丽水示范基地里,当地种粮大户厉定伟在试验田间穿梭,不时记录着标有不同字母和数字的试验稻生长情况。
龙泉市住龙镇的生物多样性体验馆一角。 傅飞扬 摄原来,2014年,当地优越的气候、环境和水质引起了“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团队的关注。当年,厉定伟的50多亩稻田被选定为全国19个超级水稻品种试验点之一。目前该基地有水稻试验田300余亩,100多个品种的水稻在田间静待检验、筛选。
然而,除了厉定伟与附近的几位村民,基地中并无太多人手。水稻多、人力少,如何管得过来?
“现在各项工作都能得到‘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的帮助。”厉定伟介绍称,大数据平台结合无人机遥感监测和田间生产数据后,能提供智能灌溉、智能育种、智能种植处方等多项指导。田里还有智能虫情分析设备、智能孢子捕捉仪、作物生长检测诊断仪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
“好生态才能养出好水稻。”近年来,厉定伟在基地周边设置了30余处生态浮床,兼具观赏和水质净化功能的美人蕉格外美丽,引来白鹭纷飞、游人驻足。
研究杂交水稻之余,让村民的收入涨上去是厉定伟的心愿。为此,他向当地村民推广“莲鸭共生”模式,一份土地能产生干莲子、鸭子两份收入,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吃上“生态饭”。
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并非只现身于“高大上”的育种基地。在丽水市遂昌县新路湾镇蕉川村便民服务中心的数字驾驶舱大屏幕上,“一杆农眼”系统实时提供温度、湿度、光照度、土壤电导度、土壤盐分度等数据,为当地农户的制种产业“保驾护航”。
“村民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在‘浙里办’APP的‘惠农板块’中看到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可以细化到每一块农田。”新路湾镇党委委员吴洁诚说,未来他们还打算在数字化平台中加入当地农技员所写的日记,让老一辈的制种经验与数字化相融合,为农户带去更全面的指导。
当地种植大户、农技员程远平表示,数字化平台为农户们提供了方便,他希望该平台接下来可以加入研判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不利状况提前预警,让大家可以尽早部署。
发展新业态“风景”变“钱景”
丽水生态优势明显。在客运“村村通”、道路“白改黑”等工程实施后,如今,这里的大好河山能够被更多人看见。
青翠欲滴的草皮铺满院落、红白相间的砖墙复古典雅、宠物与家禽到处撒欢……这样的“向往的生活”出现在丽水莲都老竹镇新陶村的一间民宿。
民宿的主人是来自北京的何妍。曾经从事旅游规划工作的她被丽水秀美的自然风光所吸引,于2020年11月在新陶村开起了民宿。“我们有五间客房,可以同时接待五户人家。”何妍说,节假日期间,房间基本都被订满,旅游旺季时,一晚上可带来近4800元的收入。
在2013年,新陶村还是远近闻名的“空壳村”,劳动力流失严重。因此,当年在上海、杭州等地经营超市的郑建全回应了村民们发展村庄的期待,当选了新陶村党总支书记。
“由于不少村民在外生活,村里闲置土地多,我们和茶叶种植户签约,流转了近700亩闲置土地种植茶叶。村民们以每年每亩800元的价格出租土地,还可以受雇种茶、采茶,再拿一份收入。”郑建全说,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有望招徕更多投资者,他希望每一位村民都能从乡村发展中受益。
近年来,新陶村种植70余亩处州白莲,开设水果采摘园、农业观光园,还与周边的“兄弟村”共同成立茶产业和白莲产业党建联盟。此外,今年露营、近郊游“打得火热”,该村推出“红色营地”,开设滑草、森林穿越、空中索道等项目,承办研学游活动,形成乡村旅游新业态。
在龙泉市住龙镇住溪村,79岁的村民张望平已经营民宿四年。记者了解到,张望平的民宿由自住的老宅改造而成,在保留老宅历史韵味的同时融入时尚、科技元素,民宿内的游戏机、投影仪、茶歇等设施受到年轻人青睐。
“20世纪90年代时,住龙镇的木材生意很红火,镇上产生了许多‘万元户’。但是大家也明白,一味向自然索取不是长久之计。”住龙镇党委委员柯土荣说,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让美丽“风景”带来可观“钱景”是当地人共同的期盼。
近年来,住龙镇着力发展高山蔬菜种植、娃娃鱼养殖、茶产业及蜂蜜产业,拓宽民众在“家门口”的增收渠道。据悉,当地还建成了生物多样性体验馆,馆藏各类生物标本353件,图片600余张,设有8种生态系统实景沙盘场景,将在近期对当地民众和游客开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生态优质生与经济后发地的丽水,正努力念好“山字经”、谱写“水经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今,丽水奔跑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道路上。这一路,绿水青山带笑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