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中新网兴安盟5月15日电 题:柳编手艺人的幸福生活:赚了零花钱订单销海外
中新网记者 张玮
“一年能编100多个,收入几千块钱‘零花钱’没问题。”进入春夏季节,天气转暖,梁贵发从田里回来,就在院子里忙乎着他最喜欢的手艺活—柳编。
一根柳条,灵巧飞动,上下穿行,一个精致的柳筐初见轮廓。
图为脱贫户丁国良在柳编扶贫车务工。 塔娜 摄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柳编手艺人谱写出幸福生活的模样,赚了零花钱,不少订单还来自海外。
梁贵发家住兴安盟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双发村,年轻时学会了编筐的手艺,如今66岁的梁贵发编织的柳筐不仅在当地小有名气,还有顾客通过微信、电话等渠道订货,订单接踵而至。
梁贵发骄傲地说:“我就图咱这个老手艺有人喜欢。”
柳筐在农牧区很实用,给牛添草、装玉米棒都用它。而在扎赉特旗努文木仁乡,王玉贤制作的大大小小的柳编作品更具有艺术性,不少作品销往国外。
图为梁贵发手工编的柳筐。 科右前旗宣传部供图54岁的王玉贤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柳编,17岁时便能做出柳编成品。
“刮破手、手腕疼,这都是常见‘职业病’。”王玉贤接受记者采访时,即使聊起来她在柳编的路上曾受的苦,也还是爽朗地笑着。
王玉贤说,枯燥的柳编流程也曾让她想放弃。“我的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不太会说话,但他常常跟我们说的就是‘难是暂时的,开头都难,迈过这道坎就好了’。”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王玉贤家兄弟姐妹7人都成了柳编手艺人。
王玉贤是个有主意的人,既然选择了学习柳编手艺,那就要学精。
1988年,王玉贤去长春深造了一年。“那时候,我深刻理解了‘废寝忘食’这四个字,就是为了将柳编技艺学透。”
1989年,王玉贤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办起了自己的柳编厂,并带领乡亲们走上了柳编创业之路。
“这条路并不好走,厂子曾因原材料紧缺不得不停下脚步。”王玉贤给记者讲述道。
如今,在王玉贤的不断努力下,乡里成立了柳编扶贫车间,并与柳编厂签订收购协议。
每个柳条制品按大小区分价格,每人每天增收60元至120元不等。
“目前,车间里有20多人,都是当地农牧民,他们每月可增收一两千元不成问题。”王玉贤说。
王玉贤在柳编的基础上,加入了布与铁的创意,使得柳编产品在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备受热捧。
2021年,王玉贤申请了柳编手工技艺的非遗传承人。
王玉贤说,柳编的手法不可随心所欲,所编图案有菱形、链条形、波浪形等。“通过技巧和图案的巧妙搭配,再加上削、剪、穿、插、扭等多道工序,才能使司空见惯的枝条成为精美的工艺品。”
图为梁贵发(右一)正在编柳筐。 科右前旗宣传部供图柳编全部由手工完成,完成一件作品少则几分钟,多则1个小时,非常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
“我们所用的柳条是专供柳编的品种,均匀、结实、耐磨。”王玉贤深知大自然赐予人类艺术的珍贵。
除了忙于扶贫车间的订单,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王玉贤开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柳编的制作过程。“我会把这个手艺传给更多喜欢它的人,把柳编技艺发扬光大。”(完)
关键词: 柳条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