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区县的四个文艺院团都要做大做强——
“四团同城”如何拓展文化市场
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资料图片)
常住人口只有150万人的重庆市万州区,有川剧、曲艺、杂技、歌舞剧等四个专业文艺院团,这在全国不多见。
“四团同城”创造过“中国戏曲的万州现象”,但也始终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区县专业文艺院团如何适应新的文化消费场景?“四团同城”如何拓展文化市场?
“瘦身”:精品工程守住“立院之本”
6月28日,完成改造的复兴剧场重新对外开放。当天晚上,观众在修葺一新的剧场欣赏到了一台“纯川剧”节目。“为适应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这些年我们推出了传统剧目、川剧综艺、纯歌舞等多种表演形式。但用‘纯川剧’呈现剧场改造后的第一场演出,具有特别的意义。”重庆市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主任、重庆市三峡川剧团团长谭继琼说。
三峡川剧团成立于1952年,经过几轮文化体制改革后,更名为三峡川剧艺术研究传承中心。“我们原来有120人,几轮‘瘦身’后只留下了48人。”谭继琼说。
“瘦身”后怎么更好地发展?四个院团不约而同锚定了“精品工程”。三峡川剧团的现代川剧《鸣凤》《白露为霜》和《峡江月》,相继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戏剧奖和文华奖;三峡歌舞剧团的方言话剧《移民金大花》《三峡人家》《薪火》,相继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等奖项;三峡杂技艺术团获得过全国杂技比赛银奖和铜奖,常年受邀在20多个国家演出;三峡曲艺团多次荣获全国曲艺专业最高奖牡丹奖,还支撑万州成功创建了“中国曲艺之乡”。
“越是困难越要坚持精品工程。这既是为了不丢‘手艺’,更是为了守住品牌,毕竟‘精’和‘品’才是立院之本。”万州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艺义说。
“健身”:剧场练功,市场检验
万州的四个专业文艺院团,每个都有自己的专属剧场。大家在自己的专属剧场里排练节目、接受观众的检验,然后再走出剧场到乡里演出,看看自己的节目到底能不能适应市场、能不能创造市场。
“专业标准、剧场标准和演出标准各不相同。区县专业文艺院团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从‘剧场’走向乡间,用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高水平的现场演出服务基层群众。”蒋艺义说。2017年,万州整合政府、市场、社会三种资源,在全市率先开展“周周演”常态化惠民演出。四个院团不仅每个周末至少要在自己的专属剧场展演一场,还要去街镇乡场演出。各个院团不仅要比演出场次,还要比观众人数和演出效果。
“同城竞技”让每个院团都得使出浑身解数,都得有自己的“拿手好戏”。三峡曲艺团将“非遗”传承融入艺术创作,推出了14集四川竹琴评书《川东游击队》、16场竹琴演出《华子良传奇》。以万州的“重庆好人”“中国好人”为原型创作的四川清音《信义夫妻》和融入民乐的四川竹琴《生日礼物》,都成了叫好又叫座的作品。“现在每周都要听一场戏,都已经成为老习惯了。”70多岁的万州戏迷熊建国说。
“我们的团队也在这样的‘同城竞技’中得到了历练和提高。重庆最近一次舞台艺术之星比赛,全市曲艺类决赛前10名,有7人来自我们三峡曲艺团。”三峡曲艺团团长何菊芳说。
“强身”:打开视野,做大“蛋糕”
一个区县的四个文艺院团都要做大做强,就不能只是按照传统思路“分蛋糕”“抢蛋糕”,还要创新思路“做蛋糕”,打开视野去外面的文化市场享用“蛋糕”。
三峡歌舞剧团用歌舞、魔术、曲艺、戏曲和综合节目等不同的演出形式吸引不同的观众群体,每年光剧场演出就超过200场。团长蒲庆云仍然感觉压力很大。
“这几年国外演出市场萎缩,很多骨干都因为商演少收入低离开了。最大的困难是要养的人多,能用的人少。”三峡杂技艺术团赵志团长说。
今年以来演出市场恢复得很快。重庆和邻近省份毗邻地区,来邀演的越来越多。三峡川剧团已经签约了80场演出,还与邻近一个区签了50场驻场演出。到7月初,三峡歌舞剧团已经演了70多场,还有100多场待演出。剧团投资80多万元编排的《薪火》演出收入已超过了450万元。三峡杂技艺术团新推出的杂技节目《技艺非凡》,今年已经与旅行社签约了200场。
今年4月,万州天生文旅街区开街,四个专业院团现场演出的直播,吸引了超过7.5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有了四大院团加持,万州的江滩夜市也迅速成了火爆的‘网红’。”万州区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黄方国说。全国U21篮球决赛5月在万州举行,中场休息时四大院团代替篮球宝贝轮番表演拿手绝活,网上视频每天都有8万多人浏览点赞。
天生文旅街区表演40多场后,三峡曲艺团的90后骨干姜婷开始尝试融合室内剧场和街区现场的表演技巧。“万州已经建立了18个曲艺传承基地、4个川剧传承基地,从2018年起每年举办世界大河歌会。市场和剧团都在往上走。”姜婷说。
《光明日报》(2023年08月23日09版)
关键词: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