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按下“快进键”,两地生态环境协同见成效。
“两地着力破解跨界污染协同治理难题,已经形成区域生态共建、污染共治、政策共商、发展共促的整体合力。”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两地将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生态环保领域累计签订落实合作协议超100项。
数据显示,2022年,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保持为优,重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四川203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9.5%;川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均圆满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重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32天,四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接下来如何继续协同,让两地共建共保再“快一步”?
上述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为总抓手总牵引,实施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努力推动重庆生态环境保护能级大幅跃升;加强成渝地区生态环境管理协同、措施协同、政策协同、能力协同,努力让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更加牢固。
共商环境管理
着力打造生态环保协作样板
根据两地谋划,将加强跨界重大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环评审批会商,联合开展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川渝高竹新区“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
同时,加快地方标准统一,联合制定生态环境标准编制技术规范,共同推进玻璃工业大气污染物、养殖废水排放等地方生态环境标准编制;推动生态环境监测网衔接融合,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协同综合展示平台,共享水、大气等环境质量数据。
此外,两地还将深化司法协作,加强交界水域禁捕联合执法监管,协同防范和严厉打击非法捕捞、非法销售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生态环保联动督察,联合开展生态环境执法检查、应急演练和隐患排查整治,共同建设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基地,持续提升区域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共抓生态保护
持续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质量
两地将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推进江河水系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毗邻地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定川渝地区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共同推进嘉陵江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实施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同时,持续深化“林长制”,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两岸青山·千里林带”100万亩以上。到2025年, 重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7%,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少于1.92万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比例不低于14.9%。
共治跨界污染
助力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针对跨界水体协同保护,将深入推进“联合河长制”,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河,推进大清流河、南溪河等跨界河流一体化治理。深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一体联动,开展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无废城市”共建上,重庆“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市域全覆盖,纳入跨省转移“白名单”简化审批的危险废物达20种以上。
到2025年,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重庆74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38天左右。
共推绿色发展
全面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
川渝两地将持续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联合行动,联动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和绿色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级产能基地和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创建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加快建设重庆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带动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大步迈进。优化运行重庆“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深入开展两江新区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指导南川等4个区县创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重庆实践,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先行区。到2025年,重庆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14%,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5%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