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深圳卫视深视新闻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中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是撬动深港合作的一个“重要支点”。
为打造国际化一流科创园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面向全球招聘总规划师、总建筑师。8月26日,“双总师”聘任活动暨深港河套规划论坛举行。
【资料图】
聘任“双总师”团队有何考量?未来“双总师”团队如何发挥各自优势,为打造新时期深港合作典范平台提供有力支撑?
深圳卫视《晚间报道》邀请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河套合作区执行总规划师朱骏,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事务署副署长刘媛 ,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邹兵进行解读。
实施“双总师”制度
打造深港双城视角高端智库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接壤处,面积3.89平方公里。其中深圳河南侧的香港园区面积0.87平方公里;深圳河北侧的深圳园区面积3.02平方公里。
经过全球范围的遴选,最终获聘成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总规划师、总建筑师的分别是司马晓、严迅奇。
未来,他们将全过程跟踪建筑设计、园区风貌、滨水生态等规划建设,力求打造绿色生态智慧化的精品科研空间,为高标准建设国际一流科创园区提供精细化管控。
其中,司马晓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规划师,首届深圳市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曾主持完成《深圳经济特区整体城市设计》《深圳市福田中心区详规与城市设计》等重要规划项目。
严迅奇为香港知名建筑师、香港大学名誉社会科学博士、香港大学建筑系客席教授、铜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曾主持设计完成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香港会展中心、广东省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地标性文化建筑。
聘任活动上,总规划师司马晓和总建筑师严迅奇先后就“深圳园区规划建设基本情况及初步思考”进行了分享。
司马晓表示,总设计师制度的本质在于保障重点地区高质量建设,工作重点应该聚焦空间塑造和关键技术难点,提出整合特色资源实现空间创新,抓住“科学”“交互”“生境”三个关键要素,建设科创先导、要素互联、低碳智能、鸟类友好、人本友好的高品质科学园区的规划设想。
严迅奇提出,河套合作区具有少高楼、高密度、肌理丰富、人性化、富有记忆的风貌情怀,建议发挥协同优势,深度对接香港方面规划建设,从而实现河套“一区两园”智能园区资源共享及深港园区融合发展。
以专业技术团队有效引导开发建设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为何要实施“双总师”制度?
深圳市福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事务署副署长刘媛表示,在空间上进行规划建设与风貌提升,有利于引入河套合作区科技创新资源,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优质的工作环境和生活配套的基础。
由于合作区的基础情况复杂,在整个合作区范围内开展的建设项目和主体多,所面临的统筹协调工作量大;同时,合作区在制度管理上具有特殊性,需要专业的技术团队来协同开展工作,协助政府部门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导向,从而有效的引导开发建设工作。
获聘总师团队的执行负责人,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河套合作区执行总规划师朱骏表示,合作区独特的定位也是实施“双总师”制度的关键因素。
在朱骏看来,河套合作区主要具有三个特殊性,分别为科学性、交互性和生态性。科学性指的是合作区的核心功能,交互性主要表现在口岸、轨道集中,生态性则指向的是合作区拥有的世界级湿地和候鸟栖息地等自然禀赋。
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会长、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邹兵则认为,与以往的设计师制度不同,此次深港科技合作区总设计师制度的设置,融入了深港深度合作的背景和元素。两位专家及各自率领的团队,共同形成“深圳 香港”、“建筑 规划”双城视角高端智库,为合作区深圳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规划动能。
晚间观察
“一河两岸、一区两园”,奔腾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正在加速集聚起创新企业、机构和人才,为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新动能。期待“双总师”团队的加入,能为合作区描绘出最美的图景,让这片小空间孕育出大未来,让深港合作、科技创新的故事更精彩地上演。
关键词: 河套合作区规划建设新动向来了深港双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