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拍打
通城拍打是拍打舞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舞蹈。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旦”节奏用手掌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胁,表达喜悦之情。其动作激烈,情绪欢快。
通城拍打的历史起源
通城县位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山区,自古以来就是瑶汉杂居之地。经国家瑶学会考证,今湖北通城及其龙窖山地区,曾为“瑶人出世武
昌府”的发祥之地,瑶族先民的祖居地,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他们大量的历史、民俗文化,与当地汉民族文化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汉瑶文化。元末明初,瑶胞举族南迁后,起源久远,融冶了瑶汉文化元素的《通城拍打舞》(拍打歌),至今还由这里的汉民族后裔以原生态的风貌传承着,山野农舍,或一人用拳掌交错拍打大腿,或两人、多人互摸互打,自娱自乐;他们哼唱山歌小调,以拍打身体为伴奏,边打、边拍、边唱、边放牛、边嬉戏,悠然自得;喜庆活动中,男男女女,成群成对,拍打起舞,享受人生;每逢农闲,大人陪伴小孩,边打、边摸、边唱:“一只手来打,一只手来摸,只打三下,不准打多,有人打得着,快拿酒来喝”等童谣;“干完活,歇歇火,拍拍打打呀咿子哟。
我拍你,你拍我,拍走辛苦就快活。拍拍打打真高兴,叫声伙计涨点劲。攒劲拍得事事顺,今天走个桃花运……”则是关于拍打舞的民谚。1987年,通城县文化馆创作干部任卓辉到石南镇、大坪乡一带采风,看到民间艺人胡瑞清即兴表演的一段拍打舞,被这种别具乡土风情的舞蹈所吸引。他开始广泛搜集,提炼失散在通城民间的拍打舞动作,汇集整理了一套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拍打舞蹈语汇,为拍打舞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使濒临失传的民间拍打舞得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