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乐活之城——中国新城新区人居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京发布。在发布会现场,与会专家对中国新城新区人居环境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产城融合”提升到“产城人融合”
据了解,报告以“产城人融合”为逻辑起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产、城、人协同并进、均衡发展。同时,构建了“兴产业”“聚人气”“求乐活”的人居环境指数,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以50个新城新区为样本,对中国新城新区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量化评价。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党委书记杨开忠表示,将“乐活”提升到新的高度,符合生态文明所倡导的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新城新区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人为本的新城新区评价十分重要,在“产城融合”的基础上,提升到“产城人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新空间经济学”的逻辑。
“新城新区是城市发展和空间拓展的主要载体,也是新型城镇化的空间载体。”报告主要执笔人、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教授石敏俊说,为了破解“产城分离”,我国提出了“产城融合”,强调“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推动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新城新区建设既要强调“产城融合”,还要城中有人,重视“产城人融合”。
报告进一步发现,地产开发模式随着时间推移,产业发展、积聚人气和城市功能不断得到改善,新城新区人居环境质量有显著的提升。
国家发改委城市与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指出,上述研究选题符合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的特征和实践,构建了包含学理分析和定量测度的规范、严谨的分析框架,得出了新城新区人居环境整体和分领域排行榜,是一次很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探索。
北京建筑大学教授高晓路认为,对于新城新区的区位、建设路径与发展时间、城市内生需求等方面的分析与洞察能科学地印证了一些关于城市发展的理论性的基本判断。报告在理论逻辑上,创新性地构建了“产-城-人”的逻辑链条,深入浅出地刻画了城市承载产业、产业吸引人口、人口带来城市兴旺的发展脉络,具有创意和学理性。
中国新城新区产城人融合发展仍在路上
报告指出,中国新城新区的产城人融合发展仍在路上,人居环境质量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不同新城新区之间差异较大,人居环境单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新城新区由于“兴产业”“聚人气”“求乐活”存在薄弱环节,联动发展出现了链条断裂的现象。大多数新城新区处于产城融合的阶段,服务于“人”的生活品质改善滞后,制约着产城人融合发展。
石敏俊认为,打造乐活之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是新城新区建设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兴产业、聚人气、求乐活缺一不可,应当以城载产,以产聚人,以人兴城,链式推进产城人融合发展。
“新城新区规划不应仅满足于城市功能和城市治理,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满足人们个性化发展和挖掘个人独特生活方式的需要,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愉悦,将‘烟火气’扎根新城新区。”浙江凯投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亦奇认为,一座城市的真正价值,不在于短期的投资回报,而是在漫长的岁月中,能否持续赋予市民美好的生活体验,这才是城市存在的真谛。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还发现,人居环境质量越高的新城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常住人口全覆盖程度也越高。越早期建设的新城新区,基本公共服务覆盖率越高,说明新城新区建成后基本公共服务可以通过逐步发展实现“补短”。
杨开忠说,“让人民生活更美好”,新城新区需要为市民提供体面的工作和良好的收入。产业竞争力对于新城新区发展至关重要,新时代的产业竞争力越来越取决于创新,而“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吸引的关键则是地方或城市品质。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建议,新城新区评价在量化可比的指标之外可以增加综合分析,加入反映主观满意度的定性指标,还可以考虑地价、营商环境、人力资本、技术等。
高晓路认为,新城新区发展路径十分值得探讨,下一步可以考虑进一步拓展样本、动态监测新城新区的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针对新城新区“产-城-人”的发展链条进行更加深入的诊断,对新城新区发育状态进行综合评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