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嘉靖往事(嘉靖往事 长使英雄泪满襟)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嘉靖往事(嘉靖往事 长使英雄泪满襟)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资料图)
1528年,大明陈皇后怀上龙种,把嘉靖皇帝高兴坏了,每日嘘寒问暖,陪伴身边。但有一天,嘉靖与陈皇后打情骂俏时,宫女张氏端着茶杯进茶,一下子把嘉靖的目光给勾住了,嘉靖惊叹:“好美的一双手!”
说着,嘉靖推走怀中的陈皇后,起身握住张氏的玉手细细摩挲,稀罕地如同在把玩一件千年朴玉。张氏羞得俏脸通红,也不敢缩回手,只能任由放肆。嘉靖若无旁人地陷入沉迷,浑然没有察觉到背后的杀气!
此时陈皇后已经柳眉倒竖,紧咬皓齿,粉面带煞,处在了爆发边缘。等了半天,嘉靖却还是自顾自地欣赏玉手,像是已经把她忘到了九霄云外!陈皇后再也忍受不住,拿起一旁的茶盏,狠狠往地上一摔。
“啪”地一声脆响,把处在专注状态的嘉靖吓了一大跳。嘉靖赶忙转头一看,陈皇后正怒目而视,立马想明白了缘由,但反而勃然大怒道: “贱人,你是想当善妒的陈阿娇吗?再敢放肆,朕就把你给废了。”
说罢,嘉靖也拿过一个茶盏,狠狠砸到了地上,然后冷哼一声,拉着张氏拂袖而去。陈皇后见状急火攻心,只觉得肚子一阵剧痛,流出了血。宫女赶忙去叫太医,却终究没能来得及,怀胎六月的陈皇后不幸流产。
消息很快被嘉靖得知,嘉靖再次大怒:“贱人害死龙种,不配再做皇后。”随即下诏将陈皇后打入冷宫。没过一个月,陈皇后便凄惨病逝。嘉靖没有丝毫难过,不仅没有给她举办一个体面的葬礼,还故意起了一个“悼灵”的侮辱性谥号!
为什么嘉靖皇帝对一个为他怀过孕的女人如此厌恶?难道真是皇后善妒失宠吗?其实没那么复杂,一切都因为嘉靖太“渣”……
陈皇后陈氏,本是河北元城人,父亲是县学的老师,算是书香门第。因为有着良好的教育,及笄时的她端庄秀丽又温婉贤淑。不过她再优秀,按正常来说,也是不可能高攀上皇室的,幸运的是她生在大明朝。
当时大明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皇后一般都出自小门小户,通过选秀而来。选秀制度竞争非常激烈,数万名妙龄秀女,要经过七轮严苛的选拔。有多严呢?只要家世、体态、五官、皮肤、音色、步姿、道德、贞洁有一丁点瑕疵,直接就被淘汰回家。
严苛的标准自然能选出贤惠之女,这也就是为什么大明贤后层出不穷的原因。
而每次秀女选拔,最多有一千人能符合标准进入皇宫,但最终有资格侍寝的,不超过个位数!陈氏无疑是幸运的,她一路过关斩将淘汰了数万名竞争对手,最终得到嘉靖皇帝的宠幸,登上了万众瞩目的皇后之位。
婚后,陈皇后与嘉靖也算恩爱,两人都懂琴棋书画,闲时往来唱和,好不快活。但好景不常在,不久后朝中就发生一件大事,让夫妻的关系走向了冰点。
当时,张太后的弟弟昌国公张延龄,因生活奢靡被告状。原本只是普通的道德问题,训斥一番也就算了。可嘉靖却执意以谋反罪治张延龄死罪。这牵扯到一件往事,原来嘉靖的皇位并不是顺位继承,而是明武宗驾崩后没有继承人,这才让他捡个漏。
嘉靖上台后,张太后的弟弟张延龄颇有些倚老卖老的姿态,不太尊重嘉靖,所以嘉靖这才找理由要弄死张延龄。张太后听说后,赶忙屈尊为弟弟求情,她甚至披散头发,穿着乞丐衣服给嘉靖跪下,嘉靖却不为所动。
陈皇后见状心中不忍,劝道:“皇上对张太后未免也太过无情,被别人知道了,都会说您刻薄寡恩。”嘉靖狡辩:“她这样就是想让我难堪,你别替她说话!”陈皇后继续劝说,并且越来越激动:“依照法律,谋反罪需要诛三族,太后也是张家人,难道到时候也要把她杀了吗?”
嘉靖闻言沉默不语。陈皇后哀求:“张太后老了,给她留条后路吧。”嘉靖不理,陈皇后又去联络朝廷重臣,最终在臣子的劝说下张延龄只是被关进了天牢。
这件事过去后,嘉靖对陈氏开始不冷不热起来。要知道嘉靖是一个极为顽固之人,一来就敢跟满朝文武搞“大礼议”,这是第一次被逼改变想法,自然很不高兴。而陈氏从这件事尝到了甜头,以古代马皇后为榜样,多次向嘉靖进谏,让嘉靖愈发恼怒。
幸亏不久后陈皇后怀上龙种,不然嘉靖可能已经爆发了。为了即将到来的皇子,嘉靖也是难得压制了本性,不碰其他妃子,每天陪伴在陈氏身边。如果不是宫女张氏的出现,他也许会一直做个“模范丈夫”。
但他还是没有把持住,在美手面前现出了原形。陈皇后看着这个自己跨越千山万水重重阻碍才得到的男人,竟被一双手轻松给折服了,心中的委屈汹涌而出,最终摔碎了身旁的茶盏,但没想到嘉靖没有一点包容,导致她的孩子与地位也一同成为了碎片……
陈皇后死后,尸体被太监运送出宫外草草埋葬,来送行的大臣稀稀拉拉,做个样子就如见瘟疫般散去了。
陈氏死后,嘉靖立宫女张氏为皇后,但没几年就想念起陈氏来,将其谥号“悼灵”改为“孝洁”,并重修陵墓。而张氏很快就因嘉靖腻了而失宠,后被打入冷宫,步了陈皇后的后尘,没多久也凄惨死去。
据史书记载,嘉靖皇帝一生有四位皇后,却个个不得好死。这无疑印证了一句诗:可怜红颜总薄命,最是无情帝王家……这样看嘉靖也算是古今第一渣男了。您如何看待嘉靖皇帝呢?可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原来海瑞竟是这样的人,真让我大开眼界了!
我想去杭州千岛湖旅游,发现明朝海瑞也在这里生活过了四年,也极其喜欢这里的山山水水,更加体恤民情。1558年6月,嘉靖三十七年,海瑞来到浙江淳安当父母官知县,生活极其简朴,穿粗布麻衣,自己种菜,连上集市买两斤肉给老娘过生日都成为奇谈。
明朝海瑞,是一个清官,万民喜欢,他还是个有智慧的官。在淳安任职时,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因嫌驿吏招待不周,就把驿史吊起来进行毒打,海瑞知道了不干了,直接带人就把胡公子给抓了回来,胡公子上报说老爹的名号以此求情,也顺便想吓吓海瑞,没想到海瑞咸水不进,直接当众宣布,胡公曾告诫下属们,不许滋扰地方,更不准耀武扬威,此人盛气凌人,衣着华丽,一定不是胡公子,肯定是假冒的,以此来坏胡公子的名声,所以直接给胡公子一顿揍,并将把一路搜刮而来的金银珠宝全部都拿来充了公。随后,海瑞就把这件事儿上报给浙江府,让胡宗宪也不好说,只得无奈道:“我儿自取其辱啊!”
这段往事,仍记在千岛湖龙山岛上的海瑞祠中,让百姓念念不忘。好山好水,才能滋育出好人好官。1800多年来,千岛湖的水滋养孕育了淳安悠久的历史文化,也给当地人注入了灵动和生机。勤劳善良的淳安人在奋进中追求幸福生活。如今,淳安围绕着千岛湖打造生态宜居城市,更让千岛湖名声大作,让人向往之!#宝藏千岛湖##杭州头条#
嘉靖十八年二月二十九日,凌晨时分,天色刚刚放亮,在卫辉行宫门口,一群官员衣衫凌乱、面如土色地跪在地上,没有一个人敢抬头。
因为,在夜里四更时分,嘉靖的行宫突然起火,火势极为凶猛,数息之间就暴烈地燃烧起来,浓烟和烈火笼罩了整个行宫。
而侍卫和太监们,却没能及时发现火情!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困了!二十六日,嘉靖巡视到河北赵州时,突然传下圣旨,全速向卫辉行进,这支庞大的队伍在短短两日内走了整整六百里,到达卫辉行宫后人困马乏,早早就安歇了。
可谁能想到,半夜时分嘉靖的行宫会突然起火呢?
由于事发突然,被惊醒的侍卫、内官等夺门而出,聚在外间,然后他们才想起皇帝还在屋里呢!大火已经笼罩了寝宫,根本无法进入。
起来的侍卫急忙过来救火,泼了几桶水之后才发现由于火势太猛,根本无济于事。在场所有人都如同坠入了冰窟窿当中:如果皇帝被烧死,在场所有的人都会被抄家灭族!
关键时刻,锦衣卫指挥使陆炳将一桶水倒在身上,一头冲进火海!也就是眨眼间的功夫,陆炳就背着皇帝蹿出了火海,在场的所有人都热泪盈眶……
但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皇帝受了这样的惊吓,还不知道怎么处罚大伙儿呢!陪同巡视的官员们心惊胆战地聚在行宫门口。
天色渐渐亮了,忽然出来一个小太监:嘉靖皇帝命令陆炳进殿。在场的官员用羡慕的眼神看着陆炳:功大莫过于救驾,这陆炳只怕要被提拔了。
陆炳的脸上毫无无情,眼观鼻、鼻观心,跟着太监走了进去,一进殿就跪在了地上。只听见嘉靖心有余悸地说:昨夜烟雾张天,情势危急,你能在须臾之间找到我,忠勇可嘉。
陆炳毫不迟疑地说:臣乱闯之下,没想到一下子碰到了皇上,这全是皇上洪福齐天!
嘉靖就没有再说话,深思了半晌:你出去吧。
自从之后,陆炳深受嘉靖信赖。他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公兼三孤的大臣,而且是活着的。其爵位是封伯,要知道明朝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也才是伯爵啊!
而且嘉靖年间,是一个狠人辈出、内斗最烈的朝代,例如张璁、桂萼、严嵩,夏言……每一个都是深沉老辣、手腕过人的厉害人物,相互攻讦、无所不用其极其,多少狠人最终都栽了跟头,唯一一个例外的就是陆炳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嘉靖倚重陆炳,当然是有原因的。嘉靖正德二年出于湖广安陆兴王府,陆炳的母亲是王府的奶妈,他和陆炳是吃一个妈的奶长大的。明武宗没有后代,驾崩之后在首辅杨廷和的主持下继位,是为明世宗,兴王府的旧人也被重用。
但嘉靖如何宠爱陆炳,并不仅仅因为这个原因,甚至也不仅仅因为陆炳曾经救过驾。嘉靖是个极为聪明、也极为狠辣凉薄的皇帝,而且有着所有皇帝共同的特点:多疑。
陆炳救了嘉靖,固然有救驾之功,但在嘉靖看来这件事很可疑。为了安全起见,皇帝在哪个房间睡觉通常是保密的,除了近身侍候的太监宫女,绝不会有外人知道。陆炳虽然是锦衣卫的指挥使,但并不负责内廷的护卫,怎么可能一下子就找到自己了呢?
难道陆炳早就知道自己的行踪?他是如何知道的?难道内侍中有他的眼线?
出于这种心理,嘉靖才问了陆炳那句话,陆炳的回答滴水不漏,把这归结于嘉靖的“洪福”,成功地避过一次充满猜忌的试探。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更不用说朝廷中还有严嵩、夏言等狠人,陆炳能够混得风生水起,绝不仅仅是依靠和嘉靖的那点情分。
《明世宗实录》是这样描写陆炳的:炳雄黠多智数,善迎合上意。由列校骤跻公孤,出司巡徼、入典直赞、自□郊庙以至诸祷祀,皆得与焉。亲近尊宠,即勋贵大臣莫能望也。
一个人能够一直“红”,能够一直享受圣眷,能够让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喜欢他,其谋算城府何等深沉达练!陆炳在有明一代的存在感并不强,但如果对这个人物深入研究,我们才发现他才是真正的职场之王。
陆炳混得这么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能够准确地揣摩出嘉靖的心思,而他具备这样的能力绝非天赋,而是他将《资治通鉴》这本书读得滚瓜烂熟。
这本由北宋名臣司马光编纂的巨著,是一本专门给帝王读的书,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事关国家兴衰、民族兴亡的事例,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钦赐《资治通鉴》书名。
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本书也堪称一本职场宝典。书中所记述的朝代更替兴衰、朝野荣辱成败,堪称惊心动魄。无数职场高人将这套书置于案头、日夜研读领悟,由此走上了人间巅峰。
我们在职场上最苦恼的就是人际关系,尤其是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沟通,其实只要熟读《资治通鉴》,就能够游刃有余应付,我们在职场上碰到的那些难题,古人早用自己的智慧找到了完美的解决办法。
即便是篇幅所限,不能通读此书,但读一章有一章的收获,读一节有读一节的感悟,用开卷有益来形容毫不为过。
现在只要29.8元,一顿快餐的价格,就能把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人生与政治智慧捧在手中,简直是太超值了!
当年教员等人中龙凤,都对此书爱不释手,难道还不能证明此书的价值吗?点击下方看一看就能够购买!#历史冷知识#
家乡往事(81):家乡环县自北宋起,人口总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到金泰和年间(1201一1208年)接近5万人。元、明两代,时有起伏,但总体呈下降态势,嘉靖年间(1522一1566年),军、民户总人口约1.4万人。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年),推算人口约6000人。嘉庆年间(1760一1820年),庆阳府总人口127.28万人,推测同期环县人口约5万人。
同治年间(1862一1875年),离乱十余年,观照陇东一带实际,同治末年人口约5000人,人口下降90%。我们任氏家族大门、二门共有20多人,战乱结束后仅逃回6人。
清末民初,人口增长较快,1925年达到4.38万人。1928一1930年的大饥荒,再次造成人大量口死亡和外流,仅1929年死于饥饿4590人,死于疫病4000人。1932年总人口约3.38万人,8年间总人口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约10000人。在这次大饥荒中,我们家族曾祖母全家5人,最后仅剩爷爷和大姑奶奶2人。
1936年6月起,环县地面积增加一倍以上,总人口近8万人,1945年超过10万人。全国解放后的1950年,总人口113900人,1970年194500,1980年236400,2000年335356人,2022年达到364300人,是1950年的3.2倍。
可见,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快速增长,2021年全国农村农民又整体脱贫,今天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幸福,我们家族1950年6口人,现在有48口人,家家有吃有穿,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环县农村农民农业# #黄土高原马鞍山# #农村人口变化# #人民幸福,安居乐业# #历史回忆#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六月二日清晨,前内阁首府严嵩神情黯然地离开了繁华的京城。
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到乡试中举、殿试二甲进士第二名,从翰林院编修到南京翰林院侍读、国子监祭酒,再到礼部侍郎、礼部尚书,直至升任内阁首辅,严嵩步步攀爬,终于登上权利的顶峰。
然而,繁华过后却是落寞,他现在又要回到起点----生养他的故乡江西分宜了。
严嵩曲折一生,与明世宗朱厚熜密不可分,明世宗即后世所说的嘉靖皇帝。
嘉靖在位45年,是一个喜怒无常、精明狠毒、好大喜功、善于操弄权术的君主。
嘉靖上台之前,严嵩过了一段亦官亦隐的日子。考中二甲进士不久,他又考上翰林院庶吉士,28岁时任翰林院编修,正式步入官场。
嘉靖四年(1525年),严嵩由六品侍读被破格提升为从四品祭酒,掌管国家育才重地,名誉地位顷刻间飙升。随后一路升迁,直至登上内阁首辅宝座。
严嵩为什么能够战胜众多对手,获得皇帝的青睐?首先他的侍诗赋文章写得好。有这样的文字功底,日后为热衷于修斋设醮、奉道修玄的皇帝写青词自然是得心应手。
其次,严嵩工作很勤奋。为了便于办公,严嵩20年如一日居住在无逸殿旁边的一座狭小板房里,为帝国事物昼夜操劳。
第三,严嵩恭顺柔媚,善于揣摩皇帝的心理。非但如此,他对待皇帝身边的太监都恭敬有加。
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陪都南京当了五年闲职尚书的严嵩调回京师,升任礼部尚书。
这五年之中,时任内阁大臣的夏言大力提携和推荐过严嵩。且与严嵩关系一度不错,但二人性格迥异,最终分道扬镳。
夏言最后因复议河套之事被杀,严嵩登上首辅之位。
不久,又一个竞争对手徐阶来了。此人城府颇深,为了讨好当时炙手可热的严嵩,居然在江西南昌建宅邸,把户籍迁到江西,摇身一变成为了严相国的老乡;为了消除严嵩的猜忌,又将孙女许配给严嵩的孙子为妻,与之结为亲家。
这样与严嵩套近乎,只能说其是欲盖弥彰。嘉靖四十年(1561年),皇帝与妃子在貂帐内玩火,不慎将居住的西苑永寿宫付之一炬。
因当时三大殿工程正在进行,耗资巨大,没有资金修复永寿宫。严嵩便提议请皇帝暂住南宫,皇帝大为不满。原来,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虏放回后,明代宗就是将他软禁在那里。
徐阶正是抓住这个机会,向皇帝提出修复永寿宫的方案,并承诺百日之内完成修缮。这个精明的方案立马得到了皇帝的嘉奖,并加官少师。严嵩仅加禄米百石而已。
严嵩33岁得子---严世蕃。晚年的严嵩思维迟钝,经常假儿子之手处理公务,以至大小官员们暗中都称严世蕃为“小丞相”。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探知皇帝宠爱的对象已经转移至徐阶之后,御史邹应龙立即以“贪污误国”为名弹劾严嵩父子,致使严嵩致士;严世蕃流放雷州卫。
严世蕃流放期间,私自潜回袁州,并在建造庭园时戏弄袁州府推官郭谏臣。郭气愤之极将严嵩父子诸多非法行为向巡讲御史林润报告。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皇帝下诏:以叛逆罪判处严世蕃死刑,抄没其家。
身居高位,接受过儒家正统教育的严嵩,没有关注身边的亲人,反而纵容包庇其种种不法行径,终致走向覆亡。
【宝刀未老】明代嘉靖年间,陕西有个生员褚祚典,性情豪放不羁,喜好驰马练剑,尤其擅长纵跃之术。他曾与众健儿较艺,一跃能摸到真定府铜佛的头顶,众人咋舌赞叹,褚祚典逊谢不已。他平素嗜好赌博,一掷千金很快输光,输了则与众健儿伏身草莽劫掠过客,凭借抢获的物资来偿还赌债。后因入伍征讨倭寇得授官职,褚祚典被荐举提拔为山东按察使。平日所结交的绿林亡命之徒,深夜犹与之往来,遇有富商携带贵重物资的,必邀褚祚典一起猎取,褚祚典也自鸣得意,乐于和他们一起从事打劫的营生。一时童谣有说:“君勿行郊薮,陆有拦路虎。君勿行江湖,水有吞舟鱼。”所以凡是做买卖的商客舟车所到之处,没有不担心强盗的,各怀戒心。巡抚闻之,召褚祚典问道:“道路童谣,你听说了吗?”褚祚典唯唯颔首。
巡抚正色道:“如今倭寇刚刚平定,盗贼尚未肃清,商贾不通,百姓靠什么生活?你执掌刑狱,理应为民除害!坐视不理,又岂能推脱责任?”褚祚典闻言,不胜惶恐,急忙檄令所属各府州县,严缉盗贼,如敢姑息宽纵,则立即弹劾不饶。各地害怕弹劾,反复责成捕快限期捉拿大盗,结果一无所获。当时河南有个名叫梁科的名捕,年逾七旬,家境贫寒,已解职退休很久。捕快们害怕违期受罚,因而凑钱备下厚礼,派人求助于梁科。梁科起初以年老无能为由,坚决推辞;既而设酒款待来人,酒酣尽兴,谈起年轻时的捕盗往事,眉宇间露出精悍之色。来人抚掌赞叹,故意说些奉承话激将道:“现在盗风虽然炽盛,但都非您的敌手。如您能勉力一行,使作奸犯科之徒知道捕快中还有老当益壮的廉颇在,他们自然不敢再逞凶作恶。否则他们不说您年老,反笑您胆怯,昔日英雄颜面扫地!我私下为您深感可惜!”
梁科不觉耳热技痒,捋须笑道:“你在鼓动老夫吗?不得已随你走一趟如何?”来人大喜。不几日,同到山东,群捕欢呼雀跃,都说:“反复探察强盗的踪迹,实则藏在提刑按察使官署之中。”梁科沉声道:“应当察定虚实,休得鲁莽轻率。”于是每天潜伏在按察使官署墙头左右窥伺动静。某晚二更,果见一人越墙而出,疾如飞鸟,转瞬无踪。梁科本就精通弹弓之术,年迈后还能在黑夜射灭香火,百步之外,弹无虚发。漏下四更,那人仍旧如鸟飞还,梁科急忙力挽弹弓扣铁丸,从墙下弹射其人前额,只听墙内落地有声,心知其已中弹。次日一早,他向历城知县复命,回禀已查明大盗。知县问道:“大盗在哪?”梁科答道:“在按察使官署。”知县叱道:“你说梦话呢!岂有按察使衙门成为盗贼逃匿之所的道理?”
梁科胸有成竹:“小人已用弹弓射伤他的前额,您可禀明巡抚大人,立即宣谕稽查按察使衙门所有人等,前额有伤者就是大盗,他还能如何逃脱?此事宜早不宜迟,迟则恐怕有变!”知县深以为然,急忙拜谒巡抚,禀报案情。巡抚起初喝叱不信,知县陈述利害后,他颔首称好,派人传召褚祚典。褚祚典以患病推脱,说不能见风,请假一个月。巡抚顿足责备道:“这是何等大事呀!怎可等待一个月?”知县躬身道:“此事关系重大。若按察使有病,您姑且屈尊前往探视,原本也是您对下属谦和关爱的体现,况且同僚一场,万不得已的话,即便在内室也可会晤,无须顾忌避嫌啊!”
巡抚认为言之有理。来到按察使衙门,褚祚典推辞说不敢劳烦大人屈驾,有事请等病假期满再议;巡抚执意探视,他更加坚持推辞。巡抚心生疑惑,立即下轿直趋内室,褚祚典蒙头呻吟,不敢露面。巡抚命左右掀被凑近审视,见褚祚典前额肿起,以布帕缠绕,鲜血不停流出,确系弹弓所伤无疑。巡抚瞠目诧异道:“奇哉!查获大盗,本抚真是始料不及啊!”回衙后,派人传令褚祚典,赶快自录口供,等候弹劾。褚祚典料想难以掩饰,不得不据实承认罪行。巡抚特意上疏奏报,朝廷下令就地正法。自褚祚典伏诛之后,盗贼的踪迹顿时敛藏。
里乘子点评:我昔日在临清县,有位周生,谈起褚祚典的事格外详细。他说褚祚典工于书法,楷字临摹褚遂良,大草模仿米芾,都非常合意精妙,至今山东官宦人家中还有不少收藏的。特别奇怪堂堂按察使,竟然甘作盗首,引颈受戮,死而无悔,真真不知是何居心啊!其女名叫毅华,字果男,乳名讷儿,美貌而偏好武艺,嫁给同乡的武进士某生,也是一位美男子。夫妇俩曾经出游,女的骑镂金鞍枣骝马,习惯着黑衣素裳,短襟无袖;腰系五色丝绦,左悬朱弦雕弓,右悬彩色箭壶,内盛雕翎金箭;脚踏小尖薄底鞋,立于马镫上纤细如锥。头上青帕抹额,发绾盘龙峨髻,黑如墨漆;发髻前插着大如杯盏的红绒球两颗,迎风颤摇。眉弯新月,目莹秋波,玉靥朱唇,不施粉黛,与夫君并辔奔驰,俨然珠联璧合。后来某生由游击将军擢升总兵,每逢阅兵,女子必坐屏后观察,有武艺不俗的则另赏银两。一时麾下卧虎藏龙,技勇非他部所能匹敌,这都是女子奖励之功啊。有人说她深谙彭祖的内观入静之法,女子伴夫就任时已年逾四旬,望之犹如年方二十。她也擅长书法,曾有古董商收藏其临摹的《十三行经》泥金扇子,某翰林用上等银子购得,狂喜至极,如获珍宝。
译自《兰苕馆外史》中【褚祚典】一篇
#自实其误#明代嘉靖年间,陆光祖为河南浚县县令,该县有富民被冤枉遭受“重辟”重罪,前后相沿数十年,但因这人家富,前后几任县令都不敢为这人辩白翻案。陆光祖到任后,经过仔细核实查访,确定这人是受了冤屈,于是就将此人破械释放。
这个案子被负责纪检监督的官员知道后,就问陆光祖说“此人富有声”,言下之意这人多年被冤枉而没有被释放,表面上因为过于富裕,先后几任县令为自证清白而不愿沾惹此事,你又何必多此一举,何况此人致富有术,显然不是善类(古代商人地位也确实可怜)。陆光祖闻听后正色道:“处理案件,只需要问被告人有没有被冤枉,而不是该问被告人是不是富有。如果没被冤枉,即使他是如同伯夷叔齐那样的好人,也断无生理。如果被冤枉了即使他是像陶朱翁那样的富有,也不该被陷害。”
陆光祖的话掷地有声,得到了包括这位纪检工作人员在内很多人的器重。
后来到吏部工作,对于奖惩各省部官员,陆光祖的行事作风比较自主,黜陟官员绝不打招呼批条子,也不轻易提前和各部门商议。这就得罪了很多人,当时有个大臣叫孙丕扬听闻陆光祖的行事作风后,发扬风闻奏事的好传统,将陆光祖弹劾了一本,陆光祖因为这一本而被免职。
准备辞程之际,陆光祖遇到了孙丕扬,于是坦然向孙丕扬言道“今日吏部之门,打招呼请托之辈甚多,我如果不果断行事,恐怕很多事情未必能快刀斩乱麻的办成。老科长(老领导)弹劾我是觉得我过于专断,可是不这样,我又该如何面对官场上的人情世故啊。我觉得老前辈你这一本弹劾得有点失误了”。
孙丕扬 听完这番话,沉默了一会后,非常恳切地道歉:你说得对,这一次是我弹劾失言了。两个人谈完话后,孙丕扬并未将事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以知重负重的态度,又上了一本,自我弹劾了一次,将这次的错误完全承担了下来,并且向皇帝说明原因并极力举荐陆光祖继续出任。
看完孙丕扬的奏本,皇帝龙颜大悦,将二人同时复起,一时之间竟成为一段佳话。这段往事中,陆光祖为官耿直固然了不起很可敬,但孙丕扬知错能改的态度更让人觉得可敬,一个是后生小子,一个是官场前辈,莫说在古代就是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当下,一个批评你的领导会主动向职场新人认错吗?会主动挽回错误,哪怕搭上自己的仕途进步和声誉口碑也在所不辞吗?
古代的士大夫中的佼佼者,其风度做派,眼光心胸,值得现在职场中的很多领导好好学习。
古代,一名男子新婚之夜,与新娘打赌被拒之门外,谁料下半夜他进洞房,新娘醒来问道:“你才回来吗?”得到肯定答案,次日新娘羞愧自尽,这其中有什么隐情呢?
明朝的嘉靖年间,有位陈秀才一生坎坷,父母在他考中秀才之后双亡,直到他35岁那年,才好不容易娶上了个媳妇。
谁料媳妇刚进门不久,就患上了心脏病,结果生下女儿不到半年就病逝。
陈秀才为了养家糊口,便在家里办起了私塾,与女儿相依为命,陈秀才一直未再继弦。
转眼女儿福儿十八岁,出落得亭亭玉立,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许多大户人家来前提亲,陈秀才都一口回绝。
因为他看中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柳明,柳明读书期间家里遭遇变故,父母双双去世。 陈秀才便免费让他读书,还提供住宿。
陈秀才这样做也是有私心的,他想招柳明为上门女婿,对于他的人品和学识,陈秀才很是欣赏。
福儿与柳明朝夕相处,对他早就芳心暗许,得知父亲的意思,羞涩地答应了这门婚事。柳明这边就更别提有多高兴了,过去他虽然对福儿有意,但碍于身份,他认为自己高攀不起。
妾有情郎有意,这门婚事很快就被提上日程。
新婚之夜,柳明和福儿甜甜蜜蜜,福儿突然来了兴致,不如我们搬一把椅子,去梧桐树下看月亮吧!
两人相互依偎,福儿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指着天上的月亮说:“今晚的月亮真圆,想必你我结亲是天意。”
福儿是个才女,此情此景让她不由地想来点文字助兴,便对着柳明说道:“我出个上联,你来对个联如何?若是对不出来,不准你进洞房。”
柳明欣然应允。
福儿脱口而出:“移椅倚桐同观月。”说完便关上门,独留柳明苦思冥想,可柳明抓破了脑袋也没想出好的下联,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无奈的柳明只能向自己的同窗好友秦东求助。
私塾里只有秦东和柳明住在陈秀才家,秦东得知好友洞房夜被妻子拒之门外,又好笑又好气,哪有这么玩闹的呀?太孩子气了。
秦东想了一会说道:“点灯登阁各攻书。”
柳明连连点头称赞,答得妙!太妙了! 秦东催他赶紧走,柳明却说要和他喝两杯,他也想故意捉弄新娘,让她等久些。
没想到几杯酒下肚,柳明便昏昏欲睡了。
待他三更醒来,这才想起是他的新婚之夜,急忙去找福儿。
他进门就摇醒床上的福儿,我对出来了:“点灯登阁各攻书。”福儿一惊而醒,你才回来吗? 柳明点头称是,还说不信可以去问问秦东。
福儿欲言又止, 半晌再也没说一句话。 次日清晨柳明见福儿不在房间,看到桌上有一封信看完顿时大惊失色。
信中福儿称:“柳哥,我对不起你,昨天我关门就后悔,我特意掩门等你,谁想不知让哪个坏人钻了空子,对方学着你的声音,我以为是你,便一切都依了他。”
待柳明预感大事不妙的时候,已经晚了。 福儿用一条白绫吊树在梧桐树下,闻讯赶来的陈秀才伤心过度,也一头撞死在树下。
柳明一边料理父女两人的后事,一边将秦东告到了衙门,在他看来除了秦东便不会再有别人,谁会知道他们的对联呢?
秦东大喊冤枉,可县令是个糊涂虫,事情没有查清楚就认为秦东就是那个坏人,很快便将他处斩。
秦东被押到刑场大骂柳明:“枉我与你情同手足,你竟然这样不信任我,还要置我于死地,你不辩真伪,迟到会后悔的,你无辜害我,到底为何?”
柳明被骂得清醒了不少,想起昔日秦东为人诚实,善良,又谦虚,定然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就怪自己一时蒙蔽了双眼。
他在台下大喊刀下留人,可惜已经迟了,秦东就这样白白丢了性命。
后来柳明立志要查清事情的真相,从此废寝忘食地读书,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他是一路顺风顺水。
后来因当地的县令告老还乡,柳明被朝廷派到当地当了一名县官。
柳明闲暇之余,就乔装打扮,常与人出对联为乐,答对了便给别人赏钱,而唯独福儿出的那对联,一直没有人答得上。
直到某天,一个小孩为了领赏钱,答得一字不差。柳明便哄着小孩说出了实情,是他父亲教的。
柳明又给了孩子两份的赏钱,让他不要把见过自己的事告诉父亲。 柳明回到衙门之后,立即带了几个随从把孩子的父亲抓到县衙。
开始他还拒不认罪,问他为何知道下联时,他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才说了实话。 他本是一名小偷名宋二贵,那日见陈秀才家有喜事,便偷溜了进去,柳明和秦东的对话,他听得一清二楚。
便心生了歹意,见福儿门虚掩着,他没有开灯就溜到福儿的床上,福儿见他答出对联,也就没多想。
待福儿睡着之后,宋二贵就离开了。 后来听到秦东做了替罪羊,这次对联他虽心有怀疑,但赏金实在太诱人,所以他让儿子去了。
柳明得知真相,判了宋二贵斩立决,又在好友墓碑前刻下:德行万古,这四个字,自己也一生未再娶。
素材《民间故事》古代的女子视贞节比生命重要,这样的一场意外实在令人痛心。 柳明也并不无辜,新婚之夜还贪杯,这才让坏人有机可乘。
柳明与秦东同窗多年,却对他心生怀疑,使他无辜丧命,虽为他沉冤昭雪,可逝者已逝,又有何意义呢?
不要相信眼睛所看到的,多用心去听,去想。
嘉靖帝沉迷道教,常把想法写在纸上,然后让道士烧掉,企图让神仙知道自己的想法。道士蓝道行最恨严嵩,借助扶乩的机会,向明世宗说了一句话,使权臣严嵩瞬间落马。
嘉靖帝好长生不老之术,对政事漠不关心,朝中事务皆交由朝臣处理。起初,礼部尚书夏言得到世宗的宠信,又是严嵩的同乡,于是严嵩拼命讨好夏言,得以升迁。
嘉靖十七年,有人上疏请献皇帝庙号称宗,以入太庙。朝中大臣,包括严嵩在内,欲加阻止,为此嘉靖帝大怒。 严嵩狡猾,见状立马调转方向,尽改前说,大力支持嘉靖帝,引起嘉靖帝的好感。
嘉靖帝沉迷道教,好修仙,但夏言反对世宗沉迷道教,严嵩瞅准这个机会,排挤离间嘉靖帝和夏言。
一日嘉靖帝将沉香水叶冠赐予夏言、严嵩等大臣,夏言并不戴上;但严嵩每次出朝都会戴此冠,还特地用轻纱笼住以示郑重。嘉靖帝见状,越来越喜欢严嵩,反而排斥夏言。
嘉靖二十一年,首辅夏言被革职,严嵩加少保、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仍掌礼部事。嘉靖二十七年三月,夏言下狱,后来严嵩利用传言,使世宗“得知”夏言毁谤自己, 同年夏言被斩首。
从此,严嵩再次任内阁首辅。严嵩知道嘉靖帝爱猜忌,再次掌权后,他开始擅专朝政,铲除异己,最后权倾皇室,肆意卖官鬻爵,败坏朝纲。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更是狂妄至极,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
严嵩父子权倾天下二十年,天下怨恨,包括徐阶在内,人人处之而后快。但弹劾严嵩的人很多,基本都以失败告终,严重的还会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所以,要除掉严嵩,必须要先离间严嵩和嘉靖帝的关系。
严嵩父子用的是阿谀谄媚,投机嘉靖帝沉迷道教,全意附和的方法获得权力和财物,所以徐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嘉靖四十一年,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京师附近。徐阶得知后,四处派人探问,并亲自会谈,后得知蓝道行虽然是道士,但他具有正义感,痛恶严嵩父子。更为重要的是,蓝道行和徐阶本人,都是明朝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追随者,同出一门,属于师兄弟。
两人密谈后,徐阶就将蓝道行介绍给了嘉靖帝。嘉靖帝沉迷道教,而且蓝道行的本领也的确不错,获得了嘉靖帝的宠信。
蓝道行感觉自己已经获得了信任,并且嘉靖帝对严嵩也有了不满,他见时机成熟,就事先打听好严嵩的进宫时间。
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话音刚落,严嵩来了。嘉靖帝马上对严嵩产生了极度的厌恶之感,欲除之。
嘉靖四十四年,严嵩的儿子兼智囊团严世蕃被判处斩首。严嵩古稀之年,不仅痛失儿子,还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从此无家可归,精神大受打击。
嘉靖四十五年四月二十一日,87岁的严嵩在贫病交加中落魄去世,曾经权倾天下的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死后无棺木下葬,也无人前去吊唁,凄然落幕。
历史有料、有趣, 读历史我推荐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此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六帝和王公权贵、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自出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成为众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边书。截止2014年,累计销量过千万册,创下图书销量奇迹,而作者不仅获版税4100万元,2018年5月出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笔者读《明朝那些事儿》十几遍,每次都受益匪浅,很多生活中的困惑、难题,历史上都有相似典故,古人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加以借鉴,甚至直接搬来运用。现在升级插画详解版,整套9本书,做活动158元,想学习的朋友,请点击下方横条【看一看】购买:
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女子善良地救下了一名和尚,对方却被她的美貌所吸引。为了能与她在一起,和尚心生歹计,让其丈夫休了她,将她迎娶过门。谁知一年后,和尚一着急说漏嘴,女子终知真相。
洛阳城南有一寺庙,寺内有一习俗,已皈依佛门的和尚是不能随意下山的,怕世俗染指佛门这个清修之地。
其中有个叫苏善的和尚,因为受不了寺内寡淡的生活,便偷了监院的20两后,连夜下山逃走了。
虽说寺内和尚不下山,但却有不少求佛问道的施主听说了此事,皆道那下山的和尚,是个污了佛门的人。
一日,一女子和其侍女逛街游玩途中,途径一巷口,听见巷子深处传来拳脚殴打的声音,就让侍女上前查看。
走近后发现,原来是一群大汉正在打一个和尚打扮的人,一边打一边还说着侮辱对方的话。
那女子连忙呵斥道:“光天化日之下,怎可行如此以多欺少,胜之不武之事,就不怕我去报官吗?”
壮汉们听见女人的声音,都抬起来头道:“姑娘,你有所不知,这人一身和尚装扮,想来就是那前不久从山上寺庙里逃出来的和尚,这人污了佛门,看着就来气。”
那女人坚持道:“是对是错都要由官府定夺,不管如何,人不是你想打就能打的。”
壮汉们看女人如此执着,也不难烦起来,但看她穿着像是个富家贵人,是个惹不起的人,也只好作罢。
壮汉们走后,女人急忙上前将那和尚扶起身,给了他点碎银子,让他去买些药。
而这个落魄的男人,便是苏善,当他偷偷下山后,住进了客栈,可没几天,他的事情就被传遍了城内,为了避免别人认出他来,一直躲在客栈没出来。刚要出店买一套新衣服,再去找个活儿维持生计时,却遇到了这几个壮汉。
苏善看着对方渐渐远去的倩影,脸颊红得像刚出蒸笼的虾,心中也慢慢升起一阵暖流。
就这样,苏善用她给的钱买了新衣裳,并且很快在一家客栈里找到了一份工作。除了工作外,一直四处打听那名女子的身份。
终于,有一天在一个客人口中得知那女人姓杨,是个有夫之妇,她丈夫常年在外营商,夫妻二人过得也算幸福美满。看到恩人生活幸福,苏善本该开心,可他却不甘心,想要将她抢过来。
但他不懂,这样的爱,也便不是爱了。
于是,苏善就在杨氏丈夫皇甫松回家这天特意找到一个小贩,让他将一个包裹送到杨氏家,并且还特意嘱咐不要理会任何人,一定要将这东西亲手交给杨氏手中。
小贩拿着东西到杨氏家后,正巧遇上了皇甫松,眼看有人拦着自己,那小贩就说道:“有个男人特意嘱咐,让我把这个交给一个姓杨的女人,不能给别人看。”
一听这话,皇甫松顿时心如火烧般,一把抢过来包裹,打开后更是愤怒不已,直接跑到屋子里质问杨氏。
杨氏看着包裹里的一对耳环,一支金钗,以及一封看上去像是情书的信,心里不解。可看丈夫那生气的样子,心中也大概猜中了七八分,便急忙解释。
可皇甫松却一点都不信她说的话,逼问她那个男人到底是谁,本来就一头雾水的杨氏,根本解释不清,眼看丈夫如此不信任自己,她只能一直哭泣。
看到妻子不说话,皇甫松就想去找那小贩问问,可那小贩早就跑没影了。
几天后,夫妻二人依旧没能和好,皇甫松越想越气,一怒之下就将杨氏给休了。
得到一纸休书的杨氏,也无颜面再回娘家,心如死灰的她决定投河。正在这时,苏善出现在了杨氏身边,对她好生劝慰。将杨氏救下后,苏善就将她带到了自己家中留宿,而杨氏并没有认出对方就是自己当初救下的那个人。
就这样,杨氏在苏善家中留宿数月,这天,苏善突然向她表白,希望杨氏能给他一个机会。几个月的相处,让杨氏认为苏善是个值得托付终身的好人,于是就应了下来。
婚后,苏善对杨氏依然很好,可对她还是有所隐瞒。可天下哪里有不透风的墙呢?
一年后,苏善特意带着杨氏回到了曾经的寺里,他打算将此前的银子归还,希望能重新做人。谁知,与寺里其他人说话时,正巧被独自一人的皇甫松听到。
惊疑之下,皇甫松连忙上前询问,这才知苏善的往事。
一日,杨氏独自出门正巧遇上了皇甫松,两人交谈中,皇甫松将苏善的往事尽数说给了杨氏听,并叮嘱她苏善不是什么好人。
可这一切却都被正巧路过的苏善看在眼中,急忙上前将两人拉开距离,声嘶力竭地对杨氏质问道:“当初他那样对你,你现在难道还爱着他?我这么费尽心机地把你骗到身边,你把我当什么?”
杨氏不可置信地看着苏善:“当年那封信,是你所送?为的就是毁我清白?”
心情稍稍平复下来的苏善也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连忙上前安抚杨氏,可杨氏心已冷。不久,杨氏就将苏善告上了衙门,希望和离。后来,杨氏自己一人经营起了小店,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篇叫做《爱错》的民间故事中,杨氏的丈夫对她虽然有爱,却缺乏信任,所以才会那么轻易地怀疑杨氏。而苏善以为自己的那是爱,可其实是一己私欲。用谎言得到的感情,也终将是悲剧。
好的爱情是相处不累,是互相扶持,是没有猜忌和怀疑,是走到白头终能笑着说:“还好,这一路都有你陪着我。”
枫桥铁铃关|苏州唯一抗倭遗迹
铁铃关,又称枫桥敌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为抵御倭寇而建。
明人在《枫桥险要说》中记道:“天下财货莫盛于苏州,苏州财货莫盛于阊门。倭寇垂涎,往事可鉴。
枫桥北近射读、长荡,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热中者,城内十一,而此地十九。”
为了加强金阊一带的防卫,枫桥敌楼拔地而起。
历史上的铁铃关,“方广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垒石为基,四面瓷砖,中为三层,上覆以瓦,旁置多孔,发矢石铳炮”。
平时可以登高僚望,巡视戒备,战时可以举烟报警,藏军固守,与关前的河道、桥梁构成了一道扼守苏州城西的重要军事屏障。
与铁铃关同时修建的还有木渎、葑门两处敌楼,但这两处均已无存。
如今的铁铃关,是苏州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抗倭遗迹。
据地方志记载,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倭寇烧阊阎门枫桥一带,“焚掠殆遍”,“积蓄纤悉无遗”。
一年后,倭寇又自浒墅关窜犯枫桥,经苏州军民英勇奋战,终于全歼寇贼。
铁铃关曾经在清道光九年重修过,后因年久失修,逐渐残损为一座荒台。惟有拱门上的"铁铃关"三个字还依稀可见。
现在我们看到的铁铃关,是1986年重修的。面桥的关楼上,高悬已故书法家吴进贤书写的"御寇安民"匾额,柱联为:"雄关通浒墅,古寺对寒山"。
关楼内陈列着苏州地区抗倭的文物史料,正中塑造了抗倭名将任环的戎装蜡像,供人们缅怀纪念。
@今太白,城乡市镇寻文脉,山川湖海畅襟怀!@今太白,以文化之笔,览神州大地!
#分享新生活#[呲牙][呲牙][比心][比心]
#琼山历史文化开放日#
说到海南名人和文人的代表,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海瑞了,尤其是《大明王朝1566》的热播,除了嘉靖皇帝,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海瑞了,今天非常荣幸来到海瑞故居来听刚峰老师讲解海瑞的往事。
在我们中国的民居建筑大都是坐北朝南的,而海瑞故居确实坐南朝北的,这是表现海瑞心系皇帝,胸怀天下,坐北朝南也体现了海瑞的忠君思想。
海瑞出身宦官世家,家境非常优越,然而海瑞虽然刻苦学习,但科考却不理想,性格还特别固执高傲,这些都与他的家庭有关,海瑞的祖辈父辈都是大学者,而海瑞的父亲顽劣成性,在海瑞4岁的时候去世,海瑞的母亲也是大户人家,非常有骨气,不靠家人帮助,独自一人抚养海瑞,对海瑞教育非常严格,导致海瑞从小没有朋友,也养成了孤僻高傲的性格。
海瑞母亲对海瑞影响巨大,使得海瑞敢于怼天怼地怼皇帝,海瑞对贪官非常痛恨,导致他在朝中没有朋友,但他心系百姓,使他深受百姓爱戴。
想了解海瑞历史的朋友可以跟着刚峰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近真正的刚峰。
大鹏湾军菜沧桑往事(63)
古代中国全方位海防始于明代,在朝廷统一的海防布局上,盐田也有鲜明的旗帜飘扬在《筹海图编·广东沿海山沙图》中。《筹海图编》1562年明嘉靖时期出版的中国第一部海防大全式的著作,其中以大量的篇幅刊载了六省沿海山沙图。在”广东沿海山沙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盐田烽堠”“水头烽堠”的标注。
常言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堂堂的大明首辅倒台之后,居然会因饥饿而死,实在令人难以置信。狡兔三窟的道理,严嵩难道不知道吗?
《明史》说严嵩“窃政二十年,溺信恶子(严世蕃),流毒天下,人咸指目为奸臣。”
其实,一个人如果没有超群的治国理政能力,就算他的青词写得再好,他充其量只能一时得宠于皇帝,而不可能像严嵩那样,执掌内阁近20年。
嘉靖皇帝闭关修仙的那些年,大明朝还能够正常运转,其功在内阁,这是毋庸置疑的。
所以,嘉靖皇帝倒严的念头尽管已萌生多年,但后来还是在徐阶一伙的推波助澜之下,才决定将严嵩换掉。
而且,嘉靖皇帝对严嵩并没有赶尽杀绝,只是罚没了他的家产,将他削职为民。他儿子严世蕃被判流放广东雷州。总体来说,处罚还算是比较轻的。
不久,严世蕃偷偷从流放地跑回来,在家里乡兴土木。再加上丁忧期间生活不检点,于是又被御史弹劾。最终,严世蕃被斩。
《明史》中说,这些都是徐阶的主意。其实,徐阶与严嵩除了官场上的争斗外,私下里并无过节,完全没有必要置严世蕃于死地。
严世蕃并非一无是处之人,嘉靖皇帝最欣赏他搞钱的能力。所以说严世蕃能进入内阁,也不单靠他父亲这层关系。
只不过是,严世蕃仗着父亲是内阁首辅,飞扬跋扈肆意妄为。他做得最太出格的一件事是,朝廷收上来的税银,他扣下300万两,他胆敢拿走大头200万两,而只分给嘉靖皇帝100万两。
后来严党跨台,身处流放之地他仍然蠢蠢欲动,不知收敛。所以说严世蕃的被斩纯粹是他咎由自取,用现在的话来讲,这就叫做不作不死。
1567年,丧妻又丧子的严嵩无依无靠,贫病交加,活活饿死在守墓人的房子里,无人问津。
历史上,跟严嵩有得一比的,是北宋时期的大奸臣蔡京。蔡京曾5次出任宰相,累计任期达17年。
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儋州。在赶赴儋州的路上,蔡京虽然携带着大量的钱财,但是他大奸臣的恶名引起沿途百姓的极度反感,结果导致他在路上用再多的钱也买不到一点东西。
被饿得饥肠辘辘的蔡京,想起曾经的富贵荣华锦衣玉食,忍不住作词一首:
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
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
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
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
最后,蔡京活活饿死在潭州崇教寺。
《宋史》中关于他的最后一句话是:“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一个没钱吃饭而饿死,一个有钱买不到吃的而饿死,殊途同归,这就让人看不懂了。
这些人春风得意的时候,难道就没有想过,他们将来会是怎样的结局?也没有想到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吗?
又或许,他们自己早已知道,他们这些人根本就没有后路。
禁《水浒》的那些往事
施耐庵和金圣叹的“政治觉悟“
“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这是清代顺治年间苏州大才子金圣叹被处死前留下的含着血泪幽默。后世人读到这则故事,不由得一声长叹:读书人,真命苦。
金圣叹罹祸被杀,直接原因是作为生员的他,充当了民间意见领袖的角色,在顺治驾崩后的国丧期内,组织地方士民去孔庙哭灵,抗议地方官对苏州百姓的盘剥。
用血腥手段平定江南的清朝统治者对这种有胆有识有强大动员能力的汉族读书人,决不会手软。杀金圣叹乃是恐吓天下士子,自此,江南士气黯然收敛。
金圣叹走到这一步,也可以说是性格使然。他对《水浒传》的精彩批点充分显示了他的性格与胆识。他认为一百单八将“不得已而尽入于水泊“是“乱自上作“,肯定了梁山水泊好汉的反抗。
《水浒传》全名为《忠义水浒传》,小说取材于北宋末年北方一场规模并不大的底层民众起义。
元末明初,天下大乱,各地底层民众纷纷揭竿而起,反抗蒙元统治,梁山水泊众多好汉的故事迎合了这样的社会背景,所以在民众中间广为流传,并不断地被加工,人物与故事越来越丰盈。
施耐庵对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进行整理和再加工,创作了一部完整的《忠义水浒传》。
作为一位士大夫,施耐庵对梁山人造反故事的处理是非常讲究政治的。“水浒传“前冠以“忠义“二字,宋江等人“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主张,宋江造反的目的是为了招安,招安后受朝廷派遣征辽征方腊……这些都是施耐庵“政治正确“的体现,如此,这部书才可能印行。
而金圣叹则不然,他“腰斩“了《水浒传》,把受招安、征辽、镇压方腊等回目全部砍掉。
而且他在批点文字中,高度褒扬了反抗性强的鲁智深、武松、李逵诸人,处处贬损以造反为手段、目的为受招安而做大官的宋江、戴宗诸人。
如此,腰斩后的《水浒传》只剩下造反的故事了,全书凸显的主题成了“造反有理,招安有罪“,完全没有了忠于朝廷的“政治正确性“。
金圣叹何其大胆,他的结局,可谓是性格决定命运。
施耐庵虑及统治者,给《水浒传》留下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宋江诸人受招安的结局,一定程度淡化了统治者对这部书的反感,
但毕竟读者看重的是生动曲折的故事和活灵活现的人物,《水浒传》处处生动地描写了官员的贪婪残酷,下层人走投无路的反抗,也在许多细节上渲染了反抗行动的暴力和血腥。
《金瓶梅》这类小说,主旨是以西门庆纵欲而死的下场宣扬淫荡无好报的因果,但因具体场景描写过于露骨,因此被列为“淫书“。相似的理由,《水浒传》从成书伊始,就不招统治者待见,在不同时代被列入禁书名单。
而金圣叹则不然,他“腰斩“了《水浒传》,把受招安、征辽、镇压方腊等回目全部砍掉。
而且他在批点文字中,高度褒扬了反抗性强的鲁智深、武松、李逵诸人,处处贬损以造反为手段、目的为受招安而做大官的宋江、戴宗诸人。
如此,腰斩后的《水浒传》只剩下造反的故事了,全书凸显的主题成了“造反有理,招安有罪“,完全没有了忠于朝廷的“政治正确性“。
金圣叹何其大胆,他的结局,可谓是性格决定命运。
朱元璋以造反起家,建立明朝的功勋集团不过是成功的梁山水泊一百单八将。但屁股决定脑袋,造反者在反抗暴政时,秉持的是“造反有理“理念,
梁山水泊的故事应该曾激励着元末大大小小的造反者,包括朱元璋和他的部下。一旦造反者打下江山坐了龙廷,就得防备别人造反,宣传的则是“造反有罪“了。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水浒传》成书不久,流传还不算很广,屡行“文字狱“的太祖没有就这部书下过禁令。
朱元璋死后,明朝处于上升阶段,国力和民生状况都不错,社会矛盾没有那样剧烈,明朝统治的道义合法性还比较充足,因此,《水浒传》的传播没有受到官府大规模的干预,甚至一些士大夫非常推崇这部奇书。
《水浒传》从嘉靖起的一百多年间,刊印了三十一次。而到了崇祯朝,社会背景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明朝统治者面临着元末蒙古统治者的相同危局,大明国遍地烽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纷纷起事,更有山东李青山在梁山故地聚众造反,明朝社稷危若累卵。
《水浒传》此时变成了统治者眼中最不合时宜的一部书。
但禁《水浒》也挽救不了大明江山。两年后,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
严嵩和夏言都是江西人。夏言入内阁时,推荐严嵩接替自己担任礼部尚书,把他当作门客来对待。严嵩表面上对夏言恭敬,暗中却怀恨在心。
夏言失宠后,严嵩一边用谄言媚语逢迎世宗,一边与陶仲文合谋中伤、取代夏言的方法。夏言得知此事,便指使御史多次弹劾严嵩,世宗却不听。严嵩则向世宗哭诉夏言凌辱自己的情状,并揭发夏言的过错。世宗果然被激怒。
嘉靖二十一年六月,世宗写敕书给礼部,历数夏言的罪过。夏言惶恐不安,上书认错,并乞求告老还乡。
八天后的七月初一,恰好发生日食,世宗认为这是下级欺慢上级的征兆,便下令将夏言革职闲住,并承认自己的三种过失,布告天下。
当天,御史乔佑、给事中沈良才等人上书弹劾夏言,并因之前言官未能纠察夏言的行为,请求将自己罢职。于是世宗贬谪、降职了十三个言官,其中高时因曾弹劾郭勋,单单被重贬到遥远的边地。嘉靖二十一年八月,严嵩取代夏言,步入内阁。
历史很有趣,读史可以明智、增长智慧,而读历史,我推荐当年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此书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小说笔法,语言幽默风趣。对明朝十六帝和王公权贵、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自出版后,被评为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全国中小学生必读十本好书之一,成为众多名人、明星、名流的枕边书。截止2014年,累计销量过千万册,创下图书销量奇迹,而作者不仅获版税4100万元,成名后还获重用,2018年5月出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笔者读《明朝那些事儿》十几遍,每次都受益匪浅,很多生活中的困惑、难题,历史上都有相似典故,古人的解决方法,我们可以加以借鉴,甚至直接搬来运用。
现在升级插画详解版,整套9本书,做活动158元,想学习的朋友,请点击下方横条【看一看】购买:
李时珍坐诊,一个小伙子捂着肚子来看病。李时珍看了一会说,”你还有3个时辰的寿命。“小伙子恼羞成怒,“什么破庸医,只会吓唬人!”
李时珍叹了口气,回想起当年,因误诊离乡的往事。
那一年,渔夫的妻子吃药后,连服3日鱼汤,结果病情加重。父亲李闻言大骂,“学艺不精,误人性命!”
李时珍羞愧不已,发誓要遍访名医。他怀揣《本草》,只身前往江西湖口县,拜师学艺。
他一边打听,一边观察,挑中了县城最大的药铺,对掌柜说,“我家中失火,无以为生,求掌柜收留。”
老掌柜见他草衣布鞋、精明实在,便留他在店堂打杂。
李时珍满心欢喜,称老掌柜为师傅,打扫跑腿,十分勤快。
一天,他送药回来,见老掌柜独自抹泪,十分诧异,“师傅有何难处?”
老掌柜长叹一口气,“辛苦你再跑一趟,订一副棺材,我继母不行了。”
李时珍大吃一惊,前几日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不行了?
莫非是顽疾,无药可救?还是,压根儿就不想治?
李时珍满腹狐疑,但没有声张……
晚饭时分,昏睡多日的老夫人,突然喊肚子饿,吃了半碗饭。老掌柜惊喜不已,忙问母亲缘由。
老妇人欣喜地说,“小伙计李时珍,是个好苗子。”
原来,李时珍觉得蹊跷,便趁师傅上厕所,悄悄溜进去请安,顺便给老夫人诊脉。
细细观察后,他松了口气,什么大病嘛?《本草》中早有记载,一剂“白虎汤”即可。
他连忙走到药橱前配药,并亲自煎熬,一勺一勺喂老夫人服下。
可事后,他又十分后怕,师傅为何要坑害继母?若此事败露,他会不会被逐出湖口?
正当他坐立不安时,师傅推开门,对他深鞠一躬。
李时珍吓坏了,开始语无伦次,“继母有错,师傅你也不能乱来……”
老掌柜扑哧一声笑了,“你个糊涂虫,我与继母情深意重,岂会有歹心?”
他叹了口气,这才道明原因。
“白虎汤”虽是良药,但继母年迈,恐不胜药力。若服药后有个三长两短,他一个继子,会被别人戳脊梁骨。
再者,身为湖口县药铺元老,他稍有失误,就会砸了药铺的招牌。
李时珍羞愧不已,忙向师傅认错,自此,虚心求教,心无旁骛。
一日,药铺来了个60多的老太太,一进门就抹眼泪,“我每次吃鱼虾、油腻、生冷食物,就会腹痛、泄泻,近5年来,郎中换了无数,止泻药也吃遍了,仍不见好!”
恰巧师傅不在,李时珍便伸手把脉,片刻后,开了一张药方:巴豆一味,以黄蜡包裹制成小丸,日服50丸。
老太太的儿子一看,气得火冒三丈,“我母亲腹泻不止,你竟然用巴豆,是何居心?”
李时珍笑着说,“听我的没错,快服药去吧。”
没想到,第二天一早,老太太就登门道谢,“小郎中药到病除,果然神医。”
师傅得知,便让李时珍登堂坐诊,没多久,慕名而来的人,就排成了长龙。
一天中午,李时珍正在研究《本草》,一个小伙子捂着肚子闯入,疼得嗷嗷直叫。
李时珍望闻问切后,突然脸色凝重,“你还有3个时辰的寿命,预备后事吧。”
周围一片哗然,小伙子更是恼羞成怒,“什么破庸医,只会吓唬人!”说罢,甩甩袖子走了。
李时珍知道,自己没有误判,果然,3个时辰后,邻街的“富顺堂”,传来一片哀嚎声。
原来,小伙子是药铺“富顺堂”的大公子,因生意被抢,便想伺机报复。
那天一早,他跑到酒楼,狂吃海塞一通,然后假装肚子疼,准备让李时珍丢丑。
可没想到,他性子急躁,又仗着身板好,从柜台跳了进来。
这一跳,要了他的命,肠子扯断,气血翻涌,最终内脏受损,神医也救不了。
众人惊叹,李时珍医术精湛,竟可以提前预判。
可李时珍的志向,不至于此。
他妙手治好了楚王世子,被举荐入太医院,又在面粉里藏小刀,治好了贵妃臀部的疽痈病,嘉靖帝一高兴,问他要何赏赐?
李时珍叩头道,“小臣在藏书阁苦读,发现古籍《本草》诸多错处,求陛下开恩,重修《本草》。”
嘉靖的脸唰一下绿了,他炼丹筑台还要精打细算,哪来的钱修《本草》,便打了个哈哈,让他回家侯旨。
李时珍苦盼半年,这才发觉被骗,倔脾气一下子上来,辞官,自己修!
他说到做到,收庞宪为徒,一路辨别草药、求购秘方,并亲自试验药性,在深山老林,耗尽了半生精力。
37年后,白发苍苍的李时珍,完成了190多万字的《本草纲目》。
如今,我国著名学者张文杰,经过多年整理,将其译成白话文,编著彩色图解《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六本古代医学著作。
书中有1892种药,上万种药方,以及食物相生与相克的法则,无论大小毛病,在这本书中都能找到办法。
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或“看一看”即可。
#你心中的古装剧第一名#
在我心目中古装第一名的神剧当属《大明王朝1566》!
该剧上映于2007年,由张黎导演,张黎还导演过《走向共和》、《中国往事》、《人间正道是沧桑》等著名电视剧!
本剧讲述的是嘉靖与海瑞的故事。嘉靖三十九年,贪墨横行、民不聊生。奸臣严嵩(倪大红 饰)党羽密布、权倾朝野,清官海瑞(黄志忠 饰)不惧强权,敢于向腐朽封建的皇权发起挑战。皇帝朱厚熜(陈宝国 饰)练道修玄二十载,始终把控着大明朝的军政、经济大权。当时的中国经济发达,市井文化也算繁荣,但社会各阶层矛盾突出,国家大面积实施的土地兼并使千百万农民一夜之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严嵩的专权引起了地方各级官员的不满,“倒严”之声甚嚣尘上,从上至下、从里到外,从朝廷到地方官府,到处充斥着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血雨腥风。忠臣良将与乱臣贼子纷纷登上了当时的历史舞台......
福州往事(七)---文儒坊
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旧名山阴巷,初名儒林坊。文儒坊这个名字宋时就有了。据《榕城考古略》载,此巷“初名儒林,以宋祭酒郑穆此,改今名”。郑穆任国监祭酒,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重要官员,从三品的官附。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名将福建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也居住在这里。清代饮誉全国的“民进士”之家(五代都中进士)陈承裘故居也在坊内。陈承裘的长子就是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的故居也在坊内。陈衍曾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文儒坊东头北墙上,还嵌着一块阴文碑刻:"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是光绪辛巳年(1881年)订立的文儒公约。
为了纪念郑穆,乡人将儒林坊改名文儒坊。明嘉靖年间,福州洪塘人、兵部尚书张经重修,后题名尚书里,不过人们还是称文儒坊。宋代福州人陈襄、陈烈、周希孟和郑穆被人称为“海滨四先生”。道光十二年(1832年)福州何则贤在乌石山西北募建“海滨四先生祠”。
关键词: 嘉靖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