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新华财经北京2月15日电 2022年有色金属市场跌宕起伏,铜、铝、铅、锌、镍、锡、锂等金属价格大幅波动,市场热点层出不穷。2023年有色金属市场将走向何方?又将出现哪些热点?新华财经、新华指数工业原材料市场研究中心与上海有色网(SMM)共同推出《2023年有色金属市场前瞻》,把脉新年有色金属市场新动向。
工业硅篇:2023整体供需两旺 阶段性矛盾贯穿始终
回顾2022年,工业硅走势可分为四个阶段。一季度川滇枯水期,全国开工率相对低位,工业硅处于周期性去库阶段,叠加下游有机硅和多晶硅新增产能爬坡释放需求增量,价格表现上行。二季度,各地疫情蔓延影响硅下游消费,硅企开工基本正常,市场表现供强需弱,价格承压下行。三季度,供应面存“疫情”以及“西南限电”干扰,虽下游需求无明显转好,但在硅持货商有意挺价之下,价格震荡上行。四季度,下游需求持续疲软,尤其有机硅单体厂亏损面积扩大,导致开工率走低,硅价回归基本面逻辑,价格持续走弱。
供给端看,2022年中国工业硅产量总计350万吨,较2021年增加59万吨,增幅20%。2022年国内新增建成工业硅产能62.5万吨,然而多数产能集中在下半年建成,受疫情影响新产能实际投产时间较晚,实际释放的产量较为有限,2022年产量大增主要是由原有产能开工率提升所带来的。2023年预计是工业硅产能迅速扩张的一年,或将有127万吨新增工业硅产能投产。多晶硅、有机硅企业为保证原料供给稳定,向上游工业硅做产业延伸,产业链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新产能建设地点多集中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北方工业硅产能正在迅速崛起,预计2023年工业硅供应将维持15%-20%的同比增速。
需求端看,2022年硅(包含97硅和再生硅)国内下游消费量共计293万吨,全年出口量65万吨,同比减少12.68万吨,降幅16%,国内消费加出口量累计在358万吨,同比增幅14%。数据显示,2022年有机硅、多晶硅、铝合金、出口的消费占比分别为30%、27%、18%、18%。预计2023年多晶硅将跃居为第一大消费下游,占比在40%附近;有机硅受宏观经济影响,预计消费同比增速在6%附近;因终端汽车、建筑领域趋于稳定,铝合金等应用对工业硅驱动增幅放缓,预计同比增速仅在2%-3%附近。
其中,多晶硅分为电子级和太阳能级两大类。光伏发电领域终端的太阳能级多晶硅占比达95%左右。“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产业将迎来发展机遇期,同时在多晶硅高利润吸引下,多晶硅产能也迎来了产能迅速扩张周期。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多晶硅新增产能54.7万吨,预计到2023年多晶硅产能将增至245万吨,同比增速达106%,其中2023年光伏用硅量较2022年或将增加近80万吨,增幅近80%。
库存方面,工业硅主产区分布在西北、西南地区,主要消费地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2022年上半年,硅原料下游消费受到影响,而硅主要供应地维持较高开工率,“供应强需求弱”使得上半年工业硅整体去库较为缓慢,2022年7月8日天津港、黄埔港、昆明三地社会库存共计8.8万吨,同比增幅高达266.7%;下半年,硅原料两个主要出口港(天津港和黄埔港)货物进出量远不及2021年,海外需求低迷导致工业硅出口量出现大幅下滑。2023年春节后两周工业硅社会库存维持累库,截至2月3日,工业硅三地社会库存12.7万吨,同比增幅49.4%。此外,2022年约有30多万吨的供应量未被消耗,故除社会库存外,还有相当部分隐形库存分布在硅企及部分下游和贸易商当中。2023年,硅下游消费增量预期要强于供应增量,前期供应过剩量将被逐步消化,2023年累库将放缓,出现小幅累库现象。
总体而言,2023年工业硅处于供应和需求双增长过程,从新增产能投产计划上看,或存在时间错配的可能性,即下游多晶硅的新产能投产进度略早于工业硅产能。从分规格供应看,硅新增产能多分布在北方地区,受原料硅石等品质制约,其产出规格以低品位硅为主;而高品位硅主产区多分布在南方,上半年开工水平较低,存在不同规格之间错配可能性。从成本角度看,电力成本占比在30%-40%附近,预计在1-4月和11-12月两个时间段,受西南电力成本高位影响,产业生产成本仍将较高。但在强供应现状下,2023年全年不宜过分悲观,3-5月期间硅价仍存上涨预期。
新华指数工业原材料市场研究中心团队分析认为,工业硅新产能在2023年将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速,而清洁能源建设将继续带动多晶硅的下游消费,也是工业硅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预计2023年工业硅市场将整体呈现供需两旺格局,但阶段性的供需矛盾也将贯穿始终。
后续需关注的硅价格风险点:去库不及预期,硅新产能投产超预期,多晶硅开工水平不及预期,5-7月份川滇地区电力供应宽松等。
关键词: 有色金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