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至7月,全国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6502万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7%;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1.52万亿千瓦时,占全国发电量的31.8%。
据业内专家介绍,当风电、光伏发电等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占比在15%到25%之间时,就会对电网安全性和稳定性带来较大冲击;占比在25%到50%之间,对电网解决高比例新能源消纳能力和稳定性都将带来更多挑战,需要配置储能以应对电源端和负荷端的随机变化。
【资料图】
新华财经调查发现,真正实现储能商业模式的突破,还需要在并网与调度、电价、虚拟电厂、共享储能和独立储能运营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新能源企业配储“经济账”难算
“在今年迎峰度夏能源保供的关键期,我们的新型储能电站发挥了大作用。”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副主任陈辉说,这也是江苏新型储能技术参与电网柔性调节的新实践。
记者从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了解到,随着当地新能源快速发展,江苏电网对储能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江苏电网不参与调峰的清洁能源装机超过3000万千瓦,占比约30%;同时,江苏电网日最大峰谷差达2900万千瓦,占火电装机的30%。
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今年所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共有102个,总装机容量966兆瓦。其中,电化学储能项目共94个,装机容量881兆瓦,占总装机容量的92%。而根据国家能源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型储能规模超过400万千瓦。两组数据对比之下,储能增速之快可见一斑。
然而,蓬勃增长的数据背后,产业发展仍存难题。
“这就好比家里算账,总要有‘进项’和‘出项’。对于很多新能源企业来说,配储面临的问题是只有‘出项’,没有‘进项’,储能现阶段只是作为一个成本项存在。”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副总裁陈翔坦言。
而近两年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让这个“出项”的成本不断上行。“储能各技术路线不同,成本也不一样,受电芯及原材料上涨等因素影响,目前我国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上行至1.6元到1.9元每瓦时,储能电池及系统企业毛利率普遍大幅下滑。”刘勇说。
新型储能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此前发布的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毛利率为6.43%,比上年同期减少30.17%。以碳酸锂为代表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公司成本形成较大压力。
而据业内人士测算,当我国电化学储能系统成本每瓦时1.8元时,电池单次循环成本约为每千瓦时0.7元,这意味着峰谷价差在每千瓦时0.7元以上,配储才有利可图。
此外,“电化学储能的寿命是一般为10年,跟光伏电站25年左右的寿命是不匹配的,如果光伏电站和储能电站是同期开工,我们会面临电池部分更换或者全部更换的问题,这也会抬升成本。”天合光能股份有限公司储能技术创新委员会委员赵香花说。
商业模式困局尚待多点突破
陈翔认为,要算好储能的“经济账”应该从新型电力系统的角度去综合考虑,计算储能带动新能源项目落地并网给企业及电力系统带来的绿色价值。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降低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的使用成本。
此外,技术革新在推动储能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在降成本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江苏省为例,陈辉介绍,相比于电池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具有容量大、寿命长(约为电池的3倍)、安全性高、全生命周期单位容量投资低(约为电池的1/3)的优势,且没有后续处理的环保问题。江苏省拥有丰富的盐穴资源,主要分布于金坛和淮阴。金坛地区盐穴资源理论上可以建设40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因此当地选择压缩空气储能这一技术路线。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彭程认为,要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大容量发展。新型储能尚处于不断探索创新阶段,在以科技创新推动降本增效的同时,应关注应用场景。新型储能的分布式发展主要适用于终端用户侧,形态分散、体量较小、积小成多、改善需求特性,强化需求侧响应和管理。伴生新能源基地式集约开发和快速发展要求,规模化的压缩空气储能、有安全保障的电化学储能集中式布局以及共享储能商业模式等将是供给侧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此外,储氢(氨)、储热(冷)等非电储能方式,在突破技术瓶颈后,也有望创造储能行业新业态。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储能商业模式主要依靠峰谷电价差获利。其他商业模式仍在积极探索中,只是在区域性地方示范项目运行中通过容量电价和现货市场方式获取一定盈利空间。”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秘书长刘勇说。
关键词: 新华财经